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与理解。

榜       样

秦  俑

  峰子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乡教书。当同学们都去火车站送他时,峰子不知怎的就想起了一句悲壮的古诗: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先到县教育局报到,签了字后,办公室的同志瞪着一对金鱼眼问:“你是师大毕业的?”峰子什么话也没说,背起两大袋子书和行李,头也不回地搭车回了家。

  父亲见峰子回来了,远远地迎了上去,说:“工作好了吧?”

  峰子没吱声,把行李往父亲手上一放,回到家“咕嘟咕嘟”喝了一大杯水,然后才说:“省晚报让去做记者,没去。”

  “怎么?”

  “我想回村里学校教书。”

  父亲颤着声问:“是不是在学校里犯了事?”

  “年年都评三好学生呢,怎会犯事?”峰子坐了下来。

  “那怎么回咱这破村?”

  “学校不是少了老师么。”

  【A】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便去张罗着煮面条。

  峰子早没了娘。他看着驼了背的父亲,心中不由惴惴不安:父亲要是骂他一顿,或者打他一记耳光,他的心里也许会好受一点。

  吃过面,峰子便去村小学找校长。

  【B】说是学校,其实不过一层四间的茅草土坯屋,屋旁竖着一根四五米高的木杆,上头飘着一面早已发白的旗。学校长年驻校的,也就校长一人。

  峰子在学校的自留地上找到了校长,校长正戴着那副掉了一条腿的老花眼镜,在地里侍弄自己种的蔬菜。

  峰子轻轻地唤了一声:“校长。”

  校长回过头,眼镜差点儿就掉到了地上。他见了峰子,脸上的笑便浮了上来,说:“峰子回来了。”

  “我是来向您报到的,我也来学校教书,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

  “你……”【C】校长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汪了泪,顾不上擦掉泥巴,就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

  校长破例炒了一盘蛋,邀峰子喝一盅。校长一边喝酒一边说:“想你考上大学那年,学校里的娃儿就加了一倍,大家都把你当榜样呢。”

  峰子就想起往年的寒暑假,他一回家,总有东家西家的请他到家里吃饭教课,说是要自家的娃子学学他的样。

  可是,这一年暑假过去,也没见哪家有人来请他。和乡里乡亲的见了,还有人不相信地问:“峰子,你真回咱村里教书?”

  峰子就爽快地回答:“是!”

  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校长和峰子都不明白:老师多了,学生怎么反倒少了?

  于是峰子拿了一份花名册挨家挨户去问,问来问去,都回答说,我家娃儿不念书了,过两年让他到外面打工去。

  峰子说:“孩子还小,怎就不让念了?”

  “念了书没用。”

  “怎没用?念了书可以考大学啊。”

  对方就不吭声了,任峰子怎么劝说也没用。等峰子一脚跨出大门,【D】后边就传来轻轻的嘀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话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

  一年后,县教育局捎了信过来,说是让峰子去领“扶贫助学志愿者”奖章,他成了全县教师的榜样呢……(选文略有改动)

1、认真阅读小说,将峰子的主要活动补充完整。

告别同学→__________→回到家里→__________→答乡亲疑问→__________→获得嘉奖

2、得知峰子决定回乡教书后,【A】处父亲“愣了好一阵,叹了口气”表现了他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复杂心理;【C】处校长“……只是汪了泪,……紧紧地握住峰子的手”则反映了他_________的心理。

3、【B】处划线句子属于环境描写,这里既反映了乡村_________的特点,又衬托了峰子_________的品质。

4、联系上下文,试写出【D】处“嘀咕”的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峰子是一位有着“悲壮”色彩的主人公,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表现他的“悲”和“壮”,请各举一例并作简要点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回县报到    面见校长    动员流生(概括合理均可)

2、惊愕(出乎意料)    失望(无奈)    激动(言之有理均可)

3、贫穷落后    立志乡村教育高尚(言之有理均可)

4、上了大学又怎样啦,还不照样回家教书种地……(言之有理均可。)

5、(1)“悲”示例:①往年寒暑假,峰子一回家,总有人请他吃饭教课,而决定回乡教书的这年暑假却没有人请他,乡亲对他态度的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心酸。②“到秋天开学了,报到的学生竟暴减到了往常的三分之一。”一个“暴”字,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到校人数急剧下降的情况,这种情况让他始料不及,间接写出了此时的峰子已成为家长心中的“坏榜样”,令人痛心。③家长的嘀咕刺得峰子的心一阵阵地疼。这里写出了峰子动员流生时,家长们的冷漠无知深深地戳伤了峰子的心。

(2)“壮”示例:①“头也不回”写出了峰子放弃到省晚报做记者的机会,回乡教书的毅然决然。②面对乡亲对峰子回乡教书的疑问,他“爽快”地回答“是”。“是!”独词成句,掷地有声,写出了峰子回乡执教的坚定与自豪。③“……以后我就是您的部下了”,看似轻松俏皮的话语表现了峰子扎根农村教育的庄重选择。(点评合理均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21~23题。(6分)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1.对这首词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风流人物:指英俊、倜傥的文人雅士。故垒:旧时的营垒。

B. 雪:喻浪花。 英发:卓越不凡。

C. 纶巾:古代佩有青丝带的头巾。强虏:劲敌,指曹军。

D. 尊:通“樽”。 酹:这里指洒酒酬月。

22.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气魄极大,笔力非凡。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诗人含蓄曲折地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神往,进而去追寻他们的足迹。

C.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诸葛亮装束儒雅,风度翩翩,突现诸葛亮临战潇洒从容,指挥若定。

D.“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作者发出“人间如梦”的感慨,正是内心苦闷和哀伤的外露。然而并未由此而消沉、及时行乐;相反,他以酒祭江,所表达的正是对英雄的缅怀和景仰。

23.这首词把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气势奔放,一泻千里。请概括上下片写法上的不同之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