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再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材料二:2005年高温带来的缺水缺电现象困扰了全国的许多地方。对国内电力严峻态势,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也作了一个基本描述:2005年的缺电程度低于2004年,即今年最大电力缺口估计在2500万千瓦左右,低于2004年夏季超过3000万千瓦的电力缺口。但从广州、上海、青海、重庆、湖南等省份电力部门的预测看,2005年的电力紧张程度可能超过2004年,而水资匮乏的状态也让人不容忽视。从1999年至今,北京平均降雨量只有多年平均水平的70%,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北京市水利局局长焦志忠对北京缺水状态的判断是:“北京属于资源性重度缺水的特大城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的1/8,世界的1/30。”
由于缺水造成的经济损失令人触目惊心。我国共有660座城市,其中2/3缺水,110座城市严重缺水。由于缺水,每年工业总产量的损失大约在2000亿人民币。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回答:
(1)我国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该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中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缓解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
(2)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就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树立保护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观点;发展循环经济、珍惜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中学生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实际行动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