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8分).1994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为研究臭氧做出贡献的化学家。臭氧能吸收有害紫外线,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O3分子的结构如图:呈V形,两个O—O键的夹角为116.5°。三个原子以一个O原子为中心,与另外两个O原子分别构成非极性共价键;中间O原子提供2个电子,旁边两个O原子各提供1个电子,构成一个特殊的化学键(虚线内部)——三个O原子均等地享有这4个电子。请回答:

(1)题中非极性共价键是________键,特殊的化学键是________键。

(2)臭氧与氧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分子中与O3分子的结构最相似的是(  )

A.H2O

B.CO2

C.SO2

D.BeCl2(4)分子中某原子有一对或几对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价电子叫孤对电子,那么O3分子有______对孤对电子。

(5)O3具有强氧化性,它能把PbS氧化为PbSO4而O2不能,试配平:

________PbS+________O3===________PbSO4+_______O2,生成1 mol 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mol。

答案

(1)σ 大π/π (2)同素异形体 (3)C (4)5     (5)1 4 1 4     2

(1)臭氧分子中非极性共价键都是单键,属于α键;特殊的化学键是大π键。

(2)氧气和臭氧都是氧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所以互为同素异形体。

(3)氧元素和硫元素都属于第ⅥA,因此SO2的结构和臭氧最相似,答案选C。

(4)根据臭氧的结构可知。中间碳原子还有1对电子没有参与成键。两端的氧原子分别还有2对电子没有参与成键,所以共计是5对。

(5)PbS中S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升高到+6价,失去8个电子;臭氧中只有1个氧原子得到电子,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2价,所以根据电子的得失守恒可知,配平后的系数依次是1、4、1、4;根据方程式可知,生成1 mol O2,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mol。

单项选择题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化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一劳伦斯一洛厄尔、旧金山一奥克兰一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 ]的全球化城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