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材料题

材料一 蒸汽机及机车的发明大事记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铁路运输出现的条件。当时欧洲报刊曾就谁是“火车之父”展开争论,你认为谁是“火车之父”?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清政府遂搁置修路倡议。1881年,李鸿章请求在唐山至胥各庄建一条运煤铁路,在答应不用机车,改用骡马拖拽等条件下,清庭同意修建。1882年经过反复疏通才允许改用机车牵引。

早期中国铁路建设和技术发展迟缓,机车车辆和其他铁路设备多赖于进口,各种设备和器材十分杂乱,仅机车就有英、美、法、德、日、捷和比利时等国的190多种型号,机车车辆轨距达四五种之多,由此形成了世界各国机车车辆和装备器材齐聚中国的独特景观,中国铁路被讥讽为“万国铁路博览会”。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早期修建铁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万国铁路博览会”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甲午战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为之一变。……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公里,其中帝国主义直接投资的铁路占46%,中国向外国贷款建筑铁路占40%,自筹资金修建的铁路仅1200公里,占总里程的14%。

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意中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

据袁昶估计,庚子前后,仅顺天府穷民之中,“失车船踮脚之力,而受铁路之害者”即在万余人以上。

(3)根据材料三,分析铁路建设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条件: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铁轨道路的出现;蒸汽机车的发明和改进;工业革命使生产飞速发展,对运输需求的增长。

理由:①库纳:最早发明蒸汽机车,并成功行驶。②特里维克:他的发明使铁路与蒸汽机车真正结合,具备了火车的性质和功能。③史蒂芬孙:他的发明运量大、速度快、正式投入商业营运,是真正实用的火车。

(2)特点:受顽固派阻挠,起步艰难;引进外国技术、设备,并开始自制;技术发展缓慢、标准混乱。(6分)看法:一方面,广泛引进各国铁路先进技术,便于参照对比,吸收利用,有利于创新;另一方面,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利于铁路的普及和发展。

(3)活跃了闭塞地区的经济,推动了商业城镇的发展;带动了与铁路相关行业的发展;冲击了传统的交通运输业及其从业人员的生活,加速了小农经济的瓦解;冲击旧观念,促进社会转型,推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铁路建筑权,便于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或控制中国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一)游灵岩记

高启

  吴城东无山,唯西为有山,其峰联岭属,纷纷靡靡,或起或伏,而灵岩居其间,拔其挺秀,若不肯与众峰列。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盖以节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虚。虚明动荡,用号奇观。盖专此郡之美者,山;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启,吴人,游此虽甚亟,然山每匿幽閟胜,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从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与客十人复来游。升于高,则山之佳者悠然来。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岚为之蹇舒,杉桧为之拂舞。然后知于此山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公顾瞻有得,因命客赋诗,而属启为之记。启谓:“天于诡奇之地不多设,人于登临之乐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也。今灵岩为名山,诸公为名士,盖必相须而适相值,夫岂偶然哉!宜其目领而心解,景会而理得也。若启之陋,而亦与其有得焉,顾非幸也欤?”(本文有删改)

(二)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本文有删节)

  注释:①《游灵岩记》,作于1364年——1366年(元代至正二十四至二十六年)张士诚据苏州自称吴王期间,记叙了作者奉陪张士诚所任命的淮南行省参知政事饶介游苏州灵岩山及赋诗之事。灵岩:山名,又称砚石山,在江苏苏州西南,春秋末,吴王夫差建离宫于此,有古迹多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  窈然:深远曲折。

B.如予之陋者      鄙:谦词,称自己。

C.公顾瞻有,因命客赋诗 得:收获

D.而启为之记      属:通“嘱”,嘱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用法与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盖专此郡美者       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

B.①夫夷近,则游者众     ②然力足至焉

C.①有其地非其人       ②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也

D.①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 ②而亦与其有得

3.下列四句中句子的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专此山之美者,阁也

B.皆吴王夫差宴游之遗处也

C.此余之所得也

D.入于奥,则石之奇者突然出

4.下列对两个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一)作者先说灵岩山于“峰联岭属”之中一山独秀,像是不肯和众峰排列在一起独具匠心地突出灵岩山之“异”,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

B.选文二说明了治学应具有顽强不屈的探索精神。

C.选文一说山与人两相对应,有这样的山而遇不到这样的人,或者有这样的人而见不到这样的山,“皆不足以尽夫游观之乐”。揭示的游观之理和选文二一样。

D.两选文都是山水游记,两者全文均将记叙、写景与说理紧密结合。

5.断句和翻译。

(1)用“/”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又其上则有草堂可以容栖迟有琴台可以周眺览有轩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阁以瞰具区之波曰涵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夫山之异于众者,尚能待人而自见,而况人之异于众者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