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15分)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科学网2006年9月5日报道:近一个月来,随着旱季的来临,印尼苏门答腊岛、廖内群岛和加里曼丹岛发生了多处森林火灾。绿色和平派往苏门答腊岛和廖内群岛的紧急调查小组发现蔓延的森林大火和低垂的浓烟正在威胁着数百万人的健康,同时使气候进一步恶化。

“该地区大部分的森林属于湿地森林的一种——泥煤地森林”,绿色和平原森林保护项目的Hapsoro先生解释:“这些泥煤湿地一旦遭受砍伐,河道开挖或租让,就会像海绵一样迅速蒸发,变得极其易燃。对于这种湿地的改造如果不停止,大规模的森林火灾就无法避免,年复一年的环境恶化也就无法避免。”“印度尼西亚政府必须对该地区的土地开荒和森林砍伐重新作慎重的考虑,这样才能够将印度尼西亚森林火灾的可能性最小化。”

(1)印尼是热带雨林分布较广的国家之一,属世界三大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区之一的________地区的一部分,另外两个分布区是________、________。(3分)

(2)“这些泥煤湿地一旦遭受砍伐,河道开挖或租让,就会像海绵一样迅速蒸发,变得极其易燃”这从一个侧面说明雨林的________特点,这种特征还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浓烟正在威胁着数百万人的健康,同时使气候进一步恶化。”试分析热带雨林被破坏对全球自然环境的影响。(3分)

(4)试分析印尼热带雨林被破坏的原因,并对破坏现状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6分)

答案

(1)东南亚 非洲刚果河流域 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2)脆弱性 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森林一旦被毁,地表植被很难恢复

(3)①导致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失衡,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②给全球水循环带来影响,使地面淡水总量减少;③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给物种多样性带来威胁。

(4)破坏原因:①印尼农民和种植园主大多采取放火烧林的方式开垦土地;②大规模的农场牧场开发;③商业性木材采伐。(3分)

保护措施:①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②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获益;③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④森林选择性采伐与更新造林相结合;⑤鼓励保护性的开发方式,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⑥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减少移民和农耕进入雨林区的机会(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

题目分析:

(1)热带雨林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主要分布在赤道两侧,世界热带雨林集中分布在三大区: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其中亚马孙河流域面积最大,东南亚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该题可以调动和运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地理知识来作答,从热带雨林的脆弱性来分析,雨林生态系统生物循环旺盛,雨林的养分主要存储在生物体中,由于淋洗作用强土壤养分含量少,森林一旦被毁,地表植被很难恢复。

(3)先要了解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调节全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维持生物多样性)。热带雨林一旦被破坏必将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影响,使上述环境效应丧失殆尽,导致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失衡,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全球变暖,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给全球水循环带来影响,使地面淡水总量减少;导致雨林物种灭绝的速度加快,给物种多样性带来威胁。

(4) 破坏原因: 印尼属于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社会底层的农民还比较贫穷,农民缺少土地,只好采取放火烧林的方式开垦土地;为发展经济,印尼的情况与巴西类似,大规模的农场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是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但带来短期局部经济效益的同时,却造成了长期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

保护措施: 找到了破坏的原因,就要从根子上着手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印尼热带雨林面临的问题与巴西如出一辙,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是局部利益与全球利益的冲突。合理的保护措施,就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各方利益,共同承担责任。可以迁移所学的巴西雨林的“开发还是保护”这部分知识来作答。提高公民环保意识、设立国际基金、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性的开发等。

综合题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

材料二:朱元璋对其孙子朱允炆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                                                   ——《明史》

(1)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4分)

材料三: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而第三次征服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

(2)罗马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是什么?(1分)为何说罗马法律对世界的征服最为持久?(4分)

材料四:英国是近代宪法的起源地,英国宪法常被人称誉为“近代宪法之母”……英国宪法不是把国家基本制度和原则系统地集中地规定在一个书面文件中,而是分别由许多宪法性法律,宪法惯例和判例加以规定……因此,英国宪法被称之为“不成文法”。  ——《外国法制史》

(3)材料四认为,许多宪法性法律是不成文的英国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请指出其中最著名的一部英国宪法性法律的名称,并作出简要评价。(4分)

材料五: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获得发扬光大。                                        ——《西方政治制度史》

(4)材料五中“美国(1787年)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的主要含义是什么?(2分)举例说明这部宪法是如何将 “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的?(2分)

材料六:“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七:“民国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孙中山全集》

(5)材料六、七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 (3分) 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2分)

(6)综上,谈谈法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2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