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短文评改(6分)

洗  脸

曾记得,小时候的我最讨厌洗脸,尤其是冬天。通常的情景是:妈妈劝,爸爸吼,我在哭。每当这时,爷爷总是跑过来,心疼地替我抹泪珠,然后哄着我说:“乖孙子才不是不洗脸哩。让爷爷帮你洗,爷爷就用两个手指洗,不会疼的。”看着爷爷晃动的那两个手指,我就会乖乖走到脸盆前让爷爷帮我洗,然后一边笑一边说:“爷爷,真的不疼哩。”自此以后,爷爷就负责帮我洗脸。

爷爷喜欢抽烟,也习惯了用手指把烟卷夹在中间。可有一次,爷爷给我洗脸时,我忽然说:“爷爷,你的手指烟味好难闻,真呛人!”但从那以后,我似乎再也没有闻到爷爷手指上的烟味。后来才发现,爷爷在每次给我洗脸前都用香皂把手搓上好几遍,每搓一遍,就把手指放在鼻子下闻一闻,然后才冲着我抱歉地说:“没办法,这烟跟了爷爷一辈子,是戒不了了——每天多洗几遍就好了。”

那时候,爷爷似乎有个习惯,隔不到一星期,就要剪一次手指甲。由于左手不会给右手剪,只好求助奶奶帮忙,剪时总能听到他嚷嚷:“剪短点,太长了,再短些……”看到这儿,我就会在旁边咯咯地笑:“还剪呢,再剪就剪到肉了。爷爷可真爱美哟!”

渐渐的,我长大了。长大的我,再也不用爷爷给我洗脸了。然而,爷爷依然抽烟,依然常洗手,依然勤剪指甲。

有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到爷爷弯着腰小心翼翼地给我洗脸。我仰着头说:“爷爷,你洗脸真的不疼哩!”

(1)先就本文的选材,再自选一个角度分别进行美点评析。

(2)白璧也有微瑕,文中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请提出修改意见。

答案

(1)本文选材小中见大,围绕爷爷给我“洗脸”描写了三个细节,表现了爷爷对“我”无微不至的爱,真切感人。自选角度分析如:细节描写,真实可感;“洗脸”为线,贯穿全文;语言质朴,耐人寻味;首尾照应,点明主旨。(4分,各2分)

(2)文中描写爷爷剪短指甲,以“我”之口说到爷爷只是爱美,未能紧扣“洗脸”这一中心。可补写爷爷剪短指甲是为了在洗脸时不致划伤“我”的内容。(如果所提意见将该段文字删除的话,可得1分,因为该段文字从选材这个角度来讲,是可以表现中心的。2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民间艺术与民俗生活息息相关,离开民俗就如同离开母体,民间艺术将孤立难存。只是由于时代观念的变逆和愿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俗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传统民间艺术要永保青春,就要设法在变化了的民俗生活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比如,近年来一种两三公分见方的“福”字往流行,常用来贴在电脑屏幕上方。别小看这小小的“福”字,它可以使数千年来民族传统中的“过年”的情杯一下子点燃起来。这种脱象还告诉我们,在时代转型期间,其实不是人们疏离了传统,而是传统的情感无所依傍,缺少载体。可喜的是,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如今已成为法定休假日,有的传统节日还在复苏,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的民间艺术也将随之有了宽广的用武之地。

  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转化为历史文化,成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标志、符号,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容器,现在却被视为艺术珍品,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甚至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但是,也有许多传统的民间艺术离开我们今天的生活还不远,我们还不应“历史地”去对待它们,而应当采取积极的方式,为这些民间艺术注入时代的活力,让它们重新回到今天的生活中来。也就是说,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应当顺应时代的转型,做到既适应变化了的生活,富有时代的朝气,又根粒于民族文化的土壤,保持着独特的民族风格。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间艺术要保持长久的生命力,就要在民俗生活的变化中调整自己,找到自己的存在价值。

B.在时代转型期间,传统的情感并没有消失,只是人们的心灵再也无法承载这份传统的情感了。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2.下面列举的现象,与文中“传承传统民间艺术”的主张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在唐装中加入一些现代元素,使这种服装兼具古典韵味和时代气息。

B.研究和借鉴马夹窖陶器的传统制作工艺,用以开发新的陶瓷产品。

C.把传统京剧《将相和》改编为西方话剧,增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

D.春节时,用“福”字剪纸代替过去的门神,使传统的情感有所寄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