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患者,男,40岁。腰酸膝软,眩晕耳鸣,精神萎靡,性机能减退,并有遗精,早泄。其病因是

A.劳力过度
B.房劳过度
C.劳神过度
D.劳心过度
E.安逸过度

答案

参考答案:B

解析:[考点评析]
1.七情内伤: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喜属心,怒属肝,悲忧属肺,思属脾,恐惊属肾。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2.饮食:饮食不节指饮食饥饱失常,过饥则气血不足,《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游为痔”。饮食不洁导致虫症,及多种肠胃疾病。饮食偏嗜指饮食偏寒则伤脾阳,饮食偏热则生胃热。五味偏嗜则伤五脏。
3.劳逸: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神太过伤及心脾,出现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及纳呆腹胀便溏等;房劳过度,性生活不节制房事过度导致肾精耗伤。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过度安逸指过度安闲,不劳动及运动。

阅读理解与欣赏

小议传统读书教育

周远斌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做“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阅读之长,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选自《作家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④⑤⑥三段分别是从那两个角度论述古人读书的?从语义上说,三段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