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精美的艺术世界,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奇妙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相同时代和地域,或者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者与读者,都可以按不同的社会倾向和审美趣味,交换着对社会人生的体验,进行着心的交流。莎士比亚笔下的王子复仇,可以刺激东方的读者去思索世界的罪恶与正义;曹雪芹笔下的荣国府的盛衰,可以启迪今世的读者去体会人生的过去与未来。通过精美的艺术品,素不谋面的作者和读者足可以进行思想感情的传递和共鸣的。艺术,这精神世界中的一条流泻千里的大运河,可以沟通江、湖、海,可以沟通古、今、来。  艺术品的永恒魅力在于它可以使世世代代的欣赏者根据作品的形象和本人的素养,进行层出不穷的审美再创造。能够在艺术天地中,深切地领略那些伟大的心灵的人们,是幸福的。但是,并非人人皆有这种厚福,诚如马克思所说,“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一部《红楼梦》,已经流传了200余年。200年来,不同身分、不同眼光的读者对这部巨著发表了或是正确,或是隔膜,或是荒谬的五花入门的意见。当人们尚未掌握现代的科学的文学观念的时候,情形确实如同鲁迅所描述的那样:“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鲁迅在这段话的后面加了一串省略号,这就意味着这些话既没有把以往的种种意见囊括无遗,更无法穷尽今后将会大量出现的新的见解。  正因为一部艺术杰作产生之后,往往存在着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读者与读者之间的矛盾,所以我国古代颇为重视高明的艺术欣赏,把它说成是知心、赏音、解味。刘勰的《文心雕龙》专设一章论述文学的鉴赏和批评,题为“知音”,一开头就感叹不已:“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中外艺术家皆期望知音的出现。法国雕塑家罗丹把艺术比作竖琴,通过琴弦的拨动引起世人的共鸣。我国人民更是把艺术创造者和艺术欣赏者这种声气相求、心心相印的关系,想象化和理想化为传颂千古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春秋时代的晋国上大夫伯牙学琴三年不成,跋涉千里,到东海蓬莱,闻海水澎湃、群鸟悲呜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 自此琴艺大进。但是,艺术家的创造主要不是为了和自然交流心绪,而是要和人交流心绪,他们需要他人理解,需要他人分享愉快,需要他人与他们同哭同笑,同爱同憎, 同思同慕。因此, 当伯牙遇到种子期的时候,他用琴弦表达对高山的思念,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他用琴.弦表达对流水的、赞美,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他把这种知心之言,当成自己艺术创造的极好的报偿和满足,遂与子期结为异姓兄弟,到子期逝世之时,便碎瑶琴于他的祭案之上,流露出一种“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的难以慰藉的伤痛,难以平息的怅惘。音而有知.是艺术家的幸福:音而能知,是欣赏者的幸福。这种幸福的创造、再造和转让,构成了艺术世界的心的交流。

文中所引鲁迅的那段话,涉及对《红楼梦》命意的不同见解,在鲁迅和本文的作者看来,这些见解是否正确为什么(6分)

答案

参考答案:这些见解都不正确。(2分)  因为提出这些见解的人都没有掌握现代的科学的文学观念。(4分)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完成问 题。

《给儿子的一封信》(节选)

  (1)十四过了,就奔十八;十八过了,就奔三十;三十过了,就如江河一泻千里。你就是你,你不是别人,先做自己,再做别人。有些父母希望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其实是在孩子身上寻找自己。我们对你无要求,唯有希冀。

  (2)一、应有博大的胸怀。天空大,比天空还大的是人心。邓 * * 爷爷是距你最近的伟人。他博大如天体。有些人栽倒一次就起不来了,可他倒了三次还站起,终于笑到底。他放得下,拿得起,举泰山如茶几。你则常举轻若重。小时候,别人批评一句,你牢记许久。考试前,你如临敌;考试若小挫,你总焦虑不安。我带你出国,照像,你总问:“别人会不会以为我是在世界公园拍的假景?”有时候做题答案与同学一致,明明是自己做的,却怀疑:我是不是抄同学的?你说你爱想事,却不告诉我们想什么。思想会发酵,心理雄关难越,但必须越,否则你就不能涅槃。切记:豁达、豁达再豁达。我的诀窍是:从生命入手,既要珍惜生命,又不要太过看重。生命是一种宣泄,生命是一种咆哮,生命也是一个有无。一个人如果连死亡都不怕,还怕什么?小时候,我的喉咙卡了一根鱼刺,一个月不出来,我直觉自己要死了。就在某日清晨,一个老人摔倒在学校旁的马路上,竟被一泡马尿呛死了。我忽然觉得人的生命是如此脆弱,奇怪的是我也忽然无惧了。同学间有意见算什么?批评又算什么?这个世界上没有打不倒的敌人,只有打不倒的自己。人只有征服自己,才能征服世界。

   (3)二、要有铁一般的意志。你人很聪明,但意志稍缺。与一般孩子相比,你意志够强了,但与你即将要做的事业比,还不够。你说不喝可乐,果然就再不喝。考试小挫后也屡次发誓不玩游戏机,但常挡不住它的诱惑。这就是说,小事尚可,中事不够,大事更不够。对此,父母有责任,我尤有责任,我骨子里不愿让你吃苦,甚至见不得你吃苦。我总想为你创造条件,这也是一种变相的在孩子身上找回自己。聪明是一种财富,意志是更大的财富。聪明人办小事,坚强者办大事。战斗最难坚持的是最后三分钟。与外公一起闹革命的红九军军长孙玉清,在河西走廊牺牲时只有二十六岁,他的妻子是女红军,已怀孕,仍被马匪蹂躏,娶作小老婆。她讨饭逃回南方,将孩子生出来养大。解放后,又受到三十年不公正待遇。她几回欲死,但想到一定要把丈夫的骨血养大,便苟活下来。一个女子,处在这个境地下,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啊!终于,在前年,她被平反。她带着已经六十岁的儿子来到河西走廊烈士陵园看望丈夫。照片上,孙玉清年轻英俊,而她,连她的儿子,都是鸡皮鹤发,瘦骨嶙峋。她抚着丈夫的镜框哭道:“我到今天才来看你。你的儿子都老了啊……”我是与你一同看的电视,当时我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我是为这个坚强的女人的意志而流泪。孩子,一定要坚持,越不能坚持越要坚持。黎明前最黑暗。胜利前最绝望。成功前最渺茫。坚持住,你就会迎来黎明,迎来胜利,迎来成功。

1.请从三个自然段中各找一句话,分别概括这三段的意思,并说明三个段落之间结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对儿子提出的两点希望是针对儿子的哪两点不足提出的?(用原文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叙述的事例,并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的语言富有哲理,请选一句摘抄下来,并适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有关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刘亚洲,当代作家。

B.本文作者针对儿子的缺点进行严厉的教育。

C.本文是一封书信,充满了深厚的父爱,寄托着父辈的殷切希望。

D.第(2)段介绍邓 * * 的事例是说明革命者应具有博大的胸怀,不怕挫折。

单项选择题 B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