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农民工是活跃在城镇和乡村中最积极、最能干、最可敬的新生力量。在建筑工地上,他们设计了一种简易的滑轨,将一些建筑材料由高处送到低处,如图所示,两根圆柱形木杆AB和CD相互平行,斜靠在竖直墙壁上,把一摞瓦放在两木杆构成的滑轨上,瓦将沿滑轨滑到低处。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瓦滑到底端时速度较大,有可能摔碎,为了防止瓦被损坏,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

A.减少每次运送瓦的块数

B.增多每次运送瓦的块数

C.用比原来较长的两根圆柱形木杆替代原来的木杆

D.用比原来较短的两根圆柱形木杆替代原来的木杆

答案

答案:C

题目分析:AB、由题意可知,斜面的高度及倾斜角度不能再变的情况下,要想减小滑到底部的速度就应当增大瓦与斜面的摩擦力,由可知,可以通过增大来增大摩擦力;而增大瓦的块数,增大了瓦的质量,虽然摩擦力大了,但同时重力的分力也增大,不能起到减小加速度的作用,故改变瓦的块数是没有作用的;错误

CD、设木杆长度为L,竖直墙高度为h,瓦片下滑的加速度,其中,根据运动学公式可得,由题意可知,L越大则v越小;C正确

故选C

点评:根据可知,若减小到达底端时速度较小,通过减小a和L的乘积来实现,但L和a的大小是相互影响的,一定要注意。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王安石能在今日引起中外学者的兴趣,主要是他的经济思想和我们的眼光接近。他的所谓“新法”,要将财政税收大规模的商业化。他与司马光争论时,提出“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其方针乃是先用官僚资本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以增加。这也是刻下现代国家理财者所共信的原则,只是执行于十一世纪的北宋,则不合实际。

一一摘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他自己也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但问题是,他的一系列从良好愿望出发的变法政策,在传达到下面之后,在下级官吏执行时却完全走了样。比如王安石认为最为重要、也是他最得意的“青苗法”……这是一种充分考虑到农民利益的低息货款。而且王安石自己在任鄞县县令时,也成功地推行了这一方法。然而,当王安石把他在鄞县成功实行的方法推向全国之后,却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当时农村里的广大农民,几乎都不识字,如果去申请青苗法的贷款,过程大约如此:首先,为了填写申请书,就要花钱请书吏;然后再拿到衙门去申请,碰到贪官污吏,中间不知要花多少打点费。据史书记载,虽然变法设定的利息是二分,但经过中间贪官污吏的层层盘剥,最后贷款农民要返还的利息,竟达到原先设定的三十五倍,加起来比高利贷还要高许多,于是逼得农民宁肯去借高利贷,也不向政府贷款。

一一摘自许志林《从王安石变法失败看当今的农民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王安石主张“不加赋而国用足”,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为达到此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黄仁宇为什么在肯定这个措施的同时,又认为这个措施在11世纪不合实际? 

(2)依据材料,指出北宋农民的负担主要有哪些? 

(3)材料二在哪些方面肯定了王安石?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