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简答题

2013年9月1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以政府为主导,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确保人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加大对基层和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和服务机构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

指出材料二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0分)

答案

①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体现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4分)

②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说明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2分)

③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体现农村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2分)

④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体现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遵守宪法和法律是公民应尽的义务。(2分)

题目分析:该题以我国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措施为材料,综合考查学生对所学政治生活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要以政府为主导”,由我国政府的性质、宗旨决定,体现我国政府的工作原则和职能;“着力保障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充分发挥社区基层组织作用”,回答基层组织的性质;“支持家庭、个人承担应尽责任”,体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洛阳桥,乍见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在河南省洛阳市呢。其实,它离洛阳市有几千里远。它架在福建省泉州市附近的泉州湾和洛阳江汇合的地方。

  ②洛阳桥是我国第一座跨海的大石桥。它始建于1053年,整整花了六年时间才建成。石拱一共有1200米长,5米宽,有44座桥墩。桥上两边有扶栏。如今石桥只剩下31座桥墩,1188米长了。

  ③洛阳桥在建筑上有许多创新。它采用“筏型桥墩”,在沿桥梁中线的河底下,用许多大石条垒成桥墩。这里水深流急,石条抛下去后就会被大水冲走。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能工巧匠们反复试验,寻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等待风平浪静、潮水低落时,同时出动许许多多装满石条的船只,把它们同时填进江底。就这样,在水底垒起了一座长500多米,宽25米的桥基。长长的桥基宛如一条水下长龙,静卧江底。

  ④为了把水底那些堆积在一起的石条凝聚成为一体,使之不被大水冲塌,造桥的工匠们又想出一个绝妙的办法。海底有一种长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名叫牡蛎。它有两个壳,一个壳附生在岩礁上或者另一个牡蛎上,互相胶结在一起,另一个壳则盖着自己的软体。牡蛎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无孔不入,一旦跟石块胶成一片后,用铁铲也铲不下来,工匠们利用牡蛎的这个特征,在桥基上遍种牡蛎。

  ⑤果然,没几年,牡蛎不仅把零碎的石条、石块连成了一个整体,而且把冲散的石头也胶合在一起。洛阳桥基历时900余年而不垮、不散,牡蛎功劳不小。这件事,可以说是建筑史上一大创造。

  ⑥铺设在洛阳桥上的都是10米多长,又厚又大的石板。据估计,每一块重达二三十吨。怎样把这样重的石板运到高高的石墩上呢?修筑桥梁的工匠们又从潮涨潮落中得到启发,运用了浮运法。

  ⑦工匠们等到涨潮时,把石板用木排运到石墩跟前,借用涨潮的浮力,把石板放到石墩上。洛阳桥上的300多块石板和上万块石料,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架上去的。

  ⑧洛阳桥被人誉为“天下奇桥”,由此看来,是很有道理的。今天,洛阳桥头有一块匾牌,上面写着“海内第一桥”

。  ⑨洛阳桥的建成,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为我国石桥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本文说明对象是_____,其最大特征是_________。

2.根据文中的内容,给“浮运法”下定义,“浮运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

3.第⑥段中画线的“多”“据估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说出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