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长江上游山丘区水土流失加剧。图为长江上游降水侵蚀力分布图。
材料二:炼山就是人为控制的火烧,能彻底清除不适宜的自然植被和清理空间,是目前手段最简单,最迅速,最经济的营林措施。炼山引起的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巨大的。发展不炼山造林的技术非常重要。
材料三:研究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树冠大、高度较矮、树叶密度大、郁闭度高的林地拦截雨滴击溅的作用大,能延缓和分散降雨对地面的打击作用,水土流失量较小。
材料四:下面是南方某坡地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7块不同林地的试验径流小区,有1985-1997年连续统计的观测资料分析和侵蚀模数计算(下表)。不同经济林树种径流小区随树龄变化的水土流失特征,为红壤地区人工植被建设中的树种选择及抚育管理提供借鉴。
各径流小区年侵蚀模数 t(km2.年)
监测年限 | 1#小区 | 2#小区 | 3#小区 | 4#小区 | 5#小区 | 6#小区 | 7#小区 |
毛竹 | 林灌混交 | 杉木 | 稀柑 | 密柑 | 茶叶 | 松树 | |
第1年 | 1380 | 100 | 3260 | 953 | 1628 | 103 | 14 |
第2年 | 83 | 90 | 50 | 22 | 427 | 293 | 90 |
第3年 | 3 | 5 | 7 | 6 | 1 | 357 | 55 |
第4年 | 1 | 2 | 1 | 0 | 0 | 62 | 12 |
第5年 | 2 | 6 | 0 | 0 | 0 | 177 | 8 |
第6年 | 8 | 5 | 1 | 0 | 0 | 211 | 23 |
第7年 | 1 | 6 | 0 | 0 | 0 | 367 | 32 |
第8年 | 3 | 0 | 0 | 0 | 0 | 262 | 34 |
第9年 | 9 | 0 | 0 | 0 | 0 | 447 | 66 |
(1)长江上游降水侵蚀力分布图中,降水侵蚀力最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2分)
A、盆地地区 B、年降水量最大地区
C、地形起伏最大地区 D、山区与平原交接地区
(2)根据材料请例举炼山造林的优缺点。(10分)
(3)据表分析前5小区与6、7小区年侵蚀模数的变化差异并分析原因。(10分)
(4)根据材料,请给长江上游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提出合理的建议。(6分)
(1)D(2分)
(2)优点:①炼山能较彻底清除不适宜的自然植被和清理空间,是目前清理简单、迅速、经济有效的手段
②炼山对土壤具有短期激肥效益,有利于林木早期生长
③炼山后降低虫病危害,病虫害严重的林木,炼山是切断其食物和寄主的重要手段。
(写对其中2点得4分)
缺点:①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②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
③破坏土壤结构,水、土、肥流失严重。④污染空气。⑤加剧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灾的发生。(写对其中3点得6分)
(3)前面5小区,每一种林地在栽培的前2年内水土流失量都很大,尤其是在第1年的水土流失强度最大。(2分)随着树龄的延长和郁闭度的增加侵蚀产沙量逐渐减少,部分年内几乎不产生侵蚀量。(2分)茶树和松树逐年变化小。(2分)
茶园是一种低矮的灌木林地,但因茶树每年要进行施肥和采茶等人为干扰程度较大,茶园坡地的水土流失量一直较大。(2分)松树林小区其侵蚀模数都很小,这与树冠的形状和郁闭度关系密切。(2分)(写对5点得10分)
(4)在水土流失地区,造林地应多保留原有的植被,减少炼山式的栽培方式,发展不炼山造林的技术;在林地栽培人工林时研究树种、栽培方式、密度等等;减少生产过程的人为干扰是减少水土流失的关键。(写对3点得6分)
题目分析:
(1)降水侵蚀率比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因地形坡度大植被覆盖差,降水冲刷坡面,造成的侵蚀作用强。
(2)从材料中可以直接得出答案,炼山的优点:①炼山能较彻底清除不适宜的自然植被和清理空间,是目前清理简单、迅速、经济有效的手段,②炼山对土壤具有短期激肥效益,有利于林木早期生长,③炼山后降低虫病危害,病虫害严重的林木,炼山是切断其食物和寄主的重要手段。
缺点:①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②大量的有机质和养分损失;③破坏土壤结构,水、土、肥流失严重;④污染空气;⑤加剧水土流失,造成下游水灾的发生。
(3)从表中数据比较可知:前面5小区,每一种林地在栽培的前2年内水土流失量都很大,尤其是在第1年的水土流失强度最大。随着树龄的延长和郁闭度的增加侵蚀产沙量逐渐减少,部分年内几乎不产生侵蚀量。茶树和松树侵蚀模数逐年变化小。
因茶园是一种低矮的灌木林地,因茶树每年要进行施肥和采茶等人为干扰,使茶园坡地的水土流失量一直较大。松树林小区其侵蚀模数都很小,主要与松树的树冠形状和郁闭度关系密切。
(4)在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地区,造林地应多保留原有的植被,减少炼山式的栽培方式,发展不炼山造林的技术;在林地栽培人工林时研究树种、栽培方式、密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