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工业年代

材料一:英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数变化(1500—1900年)

材料二:英、美、中,印四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份额中的变化(1750—1900年)

材料三:黄君(黄佐卿)于光绪七年(1881年)建丝厂于沪上。丝车仅一百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惟是时女工都无充分训练,工作不良,丝质随劣;且所有出品须运往外国市场,向绸商兜售,输运需时,周转为难。自光绪八年至十三年,营业失败,资本损耗殆尽.光绪十三年后,丝厂事业逐渐发达.丝车自一百部增至九百部。后法国绸商渐知中国除土丝外,亦有机制厂丝可供应用,乃相率电请驻沪洋商就近来办.此项办法始自光绪十九年,迄今三十余年,未尝变更也.

问题:(27分)

(1)材料一体现了英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什么特点?(2分)

(2)你能从材料二中提取到哪些信息?(6分)

(3)材料三中的丝厂经历了怎样的变迁?(4分)

(4)基于以上材料,谈谈你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看法。(15分)

答案

(1)答案1.能发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特征。(2分)

从两次工业革命之同的比较来看,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经济推动力更大

答案2:仅描述曲线的变化情况。(1分)    

英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逐渐提高 

其他答案。(0分)

(2)答案1: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两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6分)

19世纪30年代前中印产品在世界中所占份额高于英国,到20世纪初已落后于英国

20世纪初英美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2:能在数据之间建立起一组关联,并描述其特征。(3分)

20世纪初英荧产品在世界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中印,美国在20世纪初超越英国

答案3:分别描述各国产品的份额变化情况。(1分)

英国产品在世界产量中的份额不断上升,中国的份额不断下降

其他答案。(0分)

(3)答案1:从材料中找到两个变化。(4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产品对外销路逐渐畅通。

丝车数量从100部增至900部;从兜售到采办。

答案2:从材料中找到一个变化。(2分)

工厂规模逐渐扩大

其他答案。(O分)

(4)(15分)答案l: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工业革命与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如工业革命的双重后果。

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3—7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

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仅能列举。

答案4: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1—2分)

其他答案: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O分)

单项选择题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