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在那颗星子下》一文,回答1—7题。
在那颗星子下
——记我的中学生时代
舒婷
       母亲的门口是一条笔直的柏油马路,两旁凤凰木交错成荫。夏天,海风(注)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我的中学时代就像笼在这一片花雨红殷殷的梦中。
       我哭过、恼过,在学校的合唱队领唱过,在恶作剧之后笑得喘不过气来过。等我进入中年回想这种种,却有一件小事,像一只小铃,轻轻然而分外清晰地在记忆中摇响
       初一年级,我们有那么多学科,只要把功课表上所有的课程加起来就够吓人的,有十一门课。当然,包括体育和周会。仅那个崩开线的大书包,就把我们勒得跟登山运动员那样善于负重。我私下又加了近十门课:看电影、读小说、钓鱼、爬树……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把读书当玩耍,还是把玩耍当作读书。学校规定,除了周末晚上,学生们不许看电影。老师们要以身作则,所以我每次大摇大摆屡屡犯规,都没有被当场逮住。
       英语期末考试前夕,是个星期天的晚上,我串通了另外三个女同学去看当时极轰动的《五朵金花》。我们咂着冰棍儿东张西望,一望望见了我们的英语老师和她的男朋友。他们在找座位。我努力想推测她看见了我们没有,因为她的脸那么红,红得那么好看,她身后的那位男老师(毫无根据地,我认定他也教英语)比我们的班主任长得还神气。
       电影还没有散场,我身边的三个座位一个接一个地空了。我的三个“同谋”或者由于考试的威胁,或者由于良心的        (qiǎn)责,把决心坚持到底的我撂在一片惴惴然的黑暗之中。
       在出口处,我和林老师悄悄对望了一眼。我撮起嘴唇,学吹一支电影里的小曲(其实我根本不会吹口哨,我少年苦练终是无用)。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她一定觉得歉疚。为了寻找一条理由,她挽起他的手,走入人流中。
       第二天我一觉醒来,天已大亮。老外婆舍不得开电灯,守着一盏捻小了的油灯打瞌睡,却不忍叫醒我起来早读。我跌足大呼,只好一路长跑,幸好离上课时间还有十分钟。
       翻开书,眼前就像骑自行车在最拥挤的中山路,脑子立即作出判断,哪儿人多,哪儿有空档可以穿行,自然而然有了选择。我先复习状语、定语、谓语这些枯燥的难点,然后是背单词。上课铃响了,b-e-a-u-t-i-f-u-l,beautiful,美丽的。“起立!”“坐下。”赶快,再背一个。老师讲话都没有听见,全班至少有一半人嘴里像我一样叽里咕噜。
       考卷一发下,我发疯似地赶着写,趁刚才从书上复印到脑子的字母还新鲜,把它们像活泼的鸭群全撵到纸上去。这期间,林老师在我身旁走动的次数比往常多,停留的时间似乎格外长,以致我和她,说不准谁先抗不住就那样背过气去。
       成绩发下来了,你猜多少分?一百一十三分!真的,附加两题,每题十分,我全做出来了。虽然beautiful这个单词还是错了,狠狠被扣了七分,但从此我也把这个叛逃的单词狠狠揪住了。
       那一天,别提走路时我的膝盖抬得有多高。
       慢!
       过几天是考后评卷,我那林老师把我一通夸,然后要我到黑板上示范。只答一题,我便像根木桩戳在讲台边不动了。她微笑着,惊讶地仿佛真不明白似的,在五十双眼睛前面,把我刚刚得了全班第一名的考卷,重新逐题考过。你猜,重打的分数是多少?四十七分!
       放学后,林老师在教室门口等我,递给我成绩单,英语一栏上,仍然是叫人不敢正视的“优”。
       她先说:“你的强记能力,连我也自叹不如。以前,我在这一方面也是很受我的老师称赞的。”沉默了一会儿,只听见一群相思鸟在教室外的老榕树上幸灾乐祸。她又说: 
       “要是你总是这么糟蹋它,有一天,它也会疲累的。那时,你的脑子里还剩下些什么?” 
       还是那条林荫道,老师纤细的手沉甸甸地搁在我瘦小的肩上。她送我到公园那个拐弯处,我不禁回头深深望了她一眼。星子正从她的身后川流成为夜空,最后她自己也成为一颗最亮的星星。在我记忆的银河中,我的老师。
注释:捋:用手握住条状物向一端滑动。
1.给文中加横线字注音和按注音填字。
     ① 惴惴然(       )              ②           (qiǎn)责
2.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加横线的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
     夏天,海风捋下许多花瓣,让人不忍一步步踩下。 
                                                                                                                                              
3. “我”明明违反规定去看电影,遇见老师后不仅不心虚,反而“撮起嘴唇”,吹起口哨,说说“我”
     的心理活动。
                                                                                                                                              
                                                                                                                                              
4.“翻开书,……自然而然有了选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5.“我”的英语考试考了113分,林老师也给了“我”一个“优”,可她为什么要“重新逐题”再
     考“我”一次?说说你的理解。
                                                                                                                                              
6. 结合全文,请你说说林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
                                                                                                                                              
7.文中所写的一件小事,实际上是“我”的一次教训,作者为什么不说成是“警钟”,却说它“像一只
     小铃”?
                                                                                                                                              
答案

1.①zhuì      ② 谴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无形的海风化为有形,更加生动、形象。

3.我尽管违规,但林老师也没有以身作则,她一定觉得歉疚。

4.没有复习的内容太多(“拥挤的中山路”),只好突击可以强记的一部分(可以穿行的“空档”)。

5.尽管“我”考得很好,但林老师知道“我”的知识掌握得不牢固,通过再考让“我”明白平时认真学

     习的重要性。

6.林老师勇于自责,和蔼可亲,关心爱护学生,善于说服人。

7.林老师当初的话语令“我”感到亲切,令“我”感动,尽管是一次教训,但在记忆里却是温馨的,像

     一只“小铃”在轻风中轻轻摇响。

(意思对即可)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
问答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18题。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也。少厉清节,为州里所服,举孝廉、光禄四行。时冀州饥荒,盗贼群起,乃以滂为清诏使,案察之。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
迁光禄勋主事。时陈蕃为光禄勋。滂执公议诣蕃,蕃不止之。滂怀恨,投版弃官而去。郭林宗闻而让蕃曰:“若范孟博者,岂宜以公礼格之今成其去就之名,得无自取不尤之议也”蕃乃谢焉。复为太尉黄琼所辟。后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 * * 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 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 臣闻农夫去草,嘉禾必茂;忠臣除 * * ,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观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太守宗资先闻其名,请署功曹,委任政事。滂在职,严整疾恶。其有行违孝悌不轨仁义者,皆扫迹斥逐,不与共朝。显荐异节,抽拔幽陋。滂外甥西平李颂,公族子孙,而为乡曲所弃。中常侍唐衡以颂请资,资用为吏。滂以非其人,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犹以利刃齿腐朽。今日宁受笞死,而滂不可违。”资乃止。
后牢修诬言钩党,滂坐击黄门北寺狱……滂后事释,南归。
建宁二年,遂大诛党人。诏下,急捕滂等。督邮吴导至县,抱诏书,闭传舍,伏床而泣。滂闻之,曰:“必为我也!”即自诣狱。县令郭揖大惊,出解印绶,引与俱亡。曰:“天下大矣,子何为在此”滂曰:“滂死则祸塞,何敢以罪累君,又令老母流离乎!”其母就与之诀。滂白母曰:“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惟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母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顾谓其子曰:“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行路闻之,莫不流涕,时年三十三。(节选自《后汉书·党锢列传》,有删改)

文中哪些句子能够表现出范滂憎恨邪恶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