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 * * 主动撤离延安是为了(    )

A.声东击西

B.诱敌深入

C.调虎离山

D.迂回战术

答案

答案:B

本题考查的是人民解放战争初期,国民党军队出动二十万大军重点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陕北解放军只有两万多人,真可谓敌强我弱,众寡悬殊。本着避实击虚的原则,中 * * 主动撤离延安,但并未离开陕北,而是在陕北“兜圈子”,也称“蘑菇”战术,当敌人被拖得筋疲力尽时,我军集中优势兵力围而歼之。故选B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登高》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诵读,是心与心的交流沟通,现在,请用你的心去静静品味诗歌,用心感悟诗人的情怀吧。(学生静静默读两分钟)师:在这一遍的默读中,你们对本诗有什么体会吗?生:杜甫虽然遭受困顿,但他绝不向困难低头,渴望着建立不朽的功业。生:杜甫虽然处在逆境之中,但始终不抛弃不放弃。师:阅读诗歌不但要读懂作者,也要读出自我。除了要读出建功立业,读出永不放弃之外,还应该想到我们可以从诗歌中汲取什么样的养分。下面,结合刚才的理解,咱们再自由地、轻声地吟诵《登高》。(生自由吟诵)师:你们心中杜甫的形象开始清晰了吗?是什么形象?生:我感受到了一个郁郁不得志的诗人形象。生:我觉得杜甫的形象还不够清晰,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师:看来,大家还需要进一步诵读。大家还愿意读吗?这次咱们齐读《登高》,想象着自己就是杜甫,想象着自己在登高。(师生齐读)师:你们评价一下刚才的齐读,好吗?优点是什么?还有什么不足?对该教师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恰当的是()。

A.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B.教师没有真正地征求学生的意见,是形式上的民主

C.教师在朗读诗歌上着墨太多,影响了对诗歌具体内容的学习

D.体现了语文课堂中评价主体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