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判断题

对外亲和力,着力营造规范、优质的服务环境。()

答案

参考答案:对

单项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21—25题

时下,原本被人在网上恶搞的“黑暗童话”,竟成了风行的儿童读物,并且为便于阅读(可获取更多利益吧),多是注音版的:优美的安徒生童话竟成了某些人恶搞的“ ① ”——最后变成白天鹅的丑小鸭,凄惨地被宰杀,成了盘中“烤鸭”; “睡美人”不是被王子唤醒,而是变成了邪恶的复仇女巫;“灰姑娘”最后竟遭遇火刑,成了陪葬者……这种“黑暗”像 ② 在孩子们中间游荡,甚至几欲吞噬那一颗颗幼小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能不拍案而起:决不能让 “黑暗童话”毁了孩子!

一个人所具有的优良品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时期所形成的 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善良的情感没有在童年形成,那么无论什么时候你也培养不出这种感情来。”儿童获得人生滋养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像《安徒生童话》这样的童话经典,都是讲良善终归战胜邪恶,似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泛着仁爱与正义之波,这便成了人们长大的营养。而某些”黑暗童话“ 像 ③ ,正在污染着一片片葱绿的田野。意在渲染暴力、恐怖等内容的“黑暗童话”,颠倒了正确的荣辱观,放逐了崇高与伟大的情感。面对这种被扭曲的价值观,儿童会迷失方向,沉溺于庸俗与丑恶的泥沼。

针对“黑暗童话”的问题,仅仅依靠公众舆论对其批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拿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首先,那些将经典视为“ ④ ”,肆意切割,用反主流价值来吸引眼球以牟取暴利的人,需要担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王蒙曾说:“应该扪心自问,你写的作品能不能拿给自己的孩子看?”这不妨可以看作是对某些人的警策之语。其次,儿童书籍究竟是否宜于儿童阅读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适合儿童接受的判断,还有赖于一个科学、专业、公共的童书评判和儿童阅读的指导体系。当务之急,是在童书出版、儿童教育、儿童公共图书馆服务等领域,组建起若干支可以有效发挥图书监督和阅读指导作用的专业队伍,指导儿童的读书行为,从而防止“黑暗童话”对孩子的侵蚀。

对本文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首先列举在风行的儿童读物中存在的种种“黑暗童话”现象,然后阐明“黑暗童话”的危害,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奠定立论基础 

B.第二段引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意在强调童年时期培养善良情感的重要性 

C.第三段引用王蒙的话意在说明“黑暗童话”的编造者应该肩负起社会的道义与责任 

D.本文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反证法等,阐述了“黑暗童话”对儿童的巨大危害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事情总是发展的。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即辛亥革命,到今年,不过四十五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再过四十五年,就是二千零一年,也就是进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中国的面目更要大变。                       

——毛 * * 《纪念孙中山先生》(1956年11月)

材料二 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邓 * * 《目前的形势和任务》(1980年1月16日)

材料三 从今以后……现代化建设就是全党的中心工作。……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人民日报》社论(1978年12月15日)

材料四 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

(1)材料一中,毛 * * 说“中国的面目完全变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到1956年底我国发生的根本性变化。(4分)

(2)材料二所说的“几次波折”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影响最为严重的是哪两次?(4分)造成这些波折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78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2分)

(4)根据材料四,1979年后中国在农村进行了怎样的变革?(2分)这种变革有何重大的意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