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的寡言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县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县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且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险,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写到“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                                                                         ;

      作者“惊喜”是因为:                                                                              。

2、作者说,“它的事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请根据文意谈谈这句话的含意。

                                                                                                                                                            

3、这篇散文中,①作者认为昙花与众不同之处是什么?②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①                                                                                                                                                

      ②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短暂漆黑的夜里,昙花的笑容难以为继,风骨神韵也随之隐匿起来,因此作者物伤其类,伤心垂泪。

      B、生命的确有如昙花那样,有许多灿烂时光,也有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与挽留。

      C、作者以花喻人:花开时,如幻梦;只有梦醒花凋,人才会懂得生命真正的意义。 

      D、本文语言平实,不事雕琢;笔调低沉徐缓,感情藏而不露;反映着作者淡泊的心志。

      E、作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通过对昙花形象与性格的描写,艺术地表现出对人生价值的理解。

答案

1、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意外发觉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2、因迸发出生命的全部活力而无比灿烂,同时也因步入生命终点而转瞬即逝。 

3、①要点有:它的才情志业极端隐蔽;它极端美丽;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一夜尽情绽开无悔。

     ②表达作者对人生价值的独特感悟和理解(答成“恩师的精神品质将一代代传下去”也可以)。 

4、BE

单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谏说之难

洪 迈

  韩非作《说难》,而死于说难,盖谏说之难,自古以然。至于知其所欲说,迎而拒之,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秦伯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小人曰必报仇,君子曰必报德。”秦伯曰:“国谓君何?”曰:“小人谓之不免,君子以为必归。以德为怨,秦不其然。”秦遂归晋侯。

  秦伐赵,赵求救于齐,齐欲长安君为质。太后不肯,曰:“复言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龙愿见,后盛气而胥之入,知其必用此事来也。左师徐坐,问后体所苦,继乞以少子补黑衣之缺。后曰:“丈夫亦爱怜少子乎?”曰:“甚于妇人。”然后及其女燕后,乃极论赵王三世之子孙无功而为侯者,祸及其身。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于是后曰:“恣君之所使。”长安遂出质。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曰:“燕客蔡泽,天下辩士也。彼一见秦王,必夺君位。”雎曰:“百家之说,吾既知之,众口之辩,吾皆摧之,是恶能夺我位乎?”使人召泽,谓之曰:“子宣言欲代我相,有之乎?”对曰:“然。”即引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事。雎知泽欲困己以说,谬曰:“杀身成名,何为不可?”泽以身名俱全之说诱之,极之以闳夭、周公之忠圣。今秦王不倍功臣,不若秦孝公、楚越王,雎之功不若三子,劝其归相印以让贤。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卒之代为秦相者,泽也。

  秦始皇迁其母,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谏者杀之。”死者二十七人矣。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吕甥之言出于义,左师之计伸于爱,蔡泽之说激于理,若茅焦者真所谓劘①虎牙者矣。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容斋随笔》)

  【注】①注:音mó,“磨”的意思。

1.下列各句中,加粗实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知其必此事来也/用:因为

B.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怒雎/感:感动

C.后既/寤:醒悟

D.焦以桀、纣狂悖之行/数:数落

2.下列各组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韩非作《说难》,而死说难/甚妇人

B.泽身名俱全之说诱之/今钟磬置水中

C.卒代为秦相者,泽也/久,能以足音辨人

D.然后及女燕后/而余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秦穆公俘获了晋惠公,晋国的阴饴甥前去会盟,他巧妙地运用君子和小人对待此事的不同态度来游说秦穆公,从而让秦穆公不得不放晋惠公回国。

B.触龙为了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从家常小事入手,延伸到国家社稷,善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赵太后答应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

C.范雎最初在听说蔡泽要取代自己的相位时,并没有打算让给他,后来通过当面交谈,接受了蔡泽的意见,蔡泽最终取代范雎成了秦国的宰相 。

D.作者通过众多的历史故事,阐述了“谏说之难”的观点,而文中的进谏者为了达到谏说的目的,都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委婉巧妙地展开劝谏,给人启发良多。

4.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卒至于言听而计行者,又为难而可喜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雎竦然失其宿怒,忘其故辩,敬受命,延入为上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雎亲困穰侯而夺其位,何遽不如泽哉!彼此一时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