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简述幼儿记忆的特点。

答案

参考答案: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在儿童语言发生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即只有形象记忆。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高于词语记忆的效果。幼儿对熟悉的物体的记忆效果优于熟悉的词,而对生疏的词的记忆效果显著低于熟悉的物体和熟悉的词。对熟悉物体的记忆依靠的是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所借助的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所以效果最好。熟悉的词在儿童头脑中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因而效果也较好。至于生疏的词,在幼儿头脑中完全没有形象,因此效果最差。(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期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在发展。研究表明.3—4岁幼儿无论是形象记忆还是语词记忆,其水平都相对较低。其后,两种记忆的结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各种研究显示,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距日益缩小。两种记忆效果之所以逐渐缩小,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形象和语词都不是单独在儿童头脑中起作用,而是有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幼儿对熟悉的物体能够叫出名称,那么物体的形象和相应的词就紧密联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幼儿熟悉的词,也必然建立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词和物体的形象是不可分割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区别只是相对的。在形象记忆中,物体或图形起主要作用,语词在其中也起着标志和组织记忆形象的作用。在语词记忆中,主要记忆内容是语言材料,但是记忆过程要求语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形象作支柱。随着儿童语言的发展,形象和词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两种记忆的差别也相对缩小。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选做题)

倾听历史的诉说

                                          ——胡 * * * * 访问马六甲侧记

  马六甲,是马来半岛历史最悠久的古城,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在七下西洋的航程中多次驻节的地方,是马来西亚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宣布独立的地方……当地人常说:“了解了马六甲的历史,就意味着了解了马来西亚的历史。”

  历史的回声,伴随着马六甲海峡的涛声。11月11日下午,正在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 * * 胡 * * 来到马六甲。这里呈现着热烈的景象:高楼上悬挂着印有“热烈欢迎胡 * * 及夫人莅临马六甲”的巨大绸幅,众多马六甲市民沿途夹道欢迎。欢迎的热潮,印证了《星洲日报》“胡 * * 访马”专页前一天刊登的市民心声:我们希望能让胡 * * 感受到马六甲人民的热情。

  胡 * * 来到双岛城岸边的马六甲海峡石碑旁,拿起望远镜眺望这片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浩渺海域。水天之际,碧波荡漾;云霞之下,艨艟巡行。胡 * * 详细询问了海峡通商、港口建设等情况。当地官员介绍,当前世界海上贸易的25%都经过马六甲海峡,日轮船穿行量超过200艘。

  人们兴奋地簇拥过来,争相同胡 * * 合影。两位居民捧着两只精致的瓶子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挤到胡 * * 面前,原来是要向中国贵宾赠送马六甲海峡的海水、沙粒标本。胡 * * 高兴地说:“感谢你们的珍贵礼物!”

  “我早就听说马六甲海峡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今天到这里来确实是百闻不如一见。距今600多年前,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曾多次到过这里,现在经过这里航行的中国船只越来越多。我们要把中马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继承和发扬下去。”胡 * * 在参观结束时对当地陪同人员的一席谈话,道出了中马两国人民共同的感受。

  棕榈婆娑,波涛细语,仿佛依然在诉说600多年前的动人故事。当年,郑和七下西洋,用和平的方式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用合作的方式促进了当地的发展和繁荣。马六甲百姓精心为郑和建亭、塑像、修庙,用郑和的名衔为这里的山峰和水井命名,表达他们对来自远方的和平友好使者的尊崇和怀念。

  马六甲的中华记忆是温馨的。胡 * * 专门参观了这里的巴巴娘惹博物馆。巴巴娘惹是指15世纪初期定居在满剌加(马六甲)王国、满者伯夷国、室利佛逝国(印尼和新加坡)一带的中国明朝后裔,一般为男性华人与当地妇女通婚所生,男性称巴巴,女性称娘惹。他们在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马来文化。这座博物馆的建筑已有113年历史,亮丽的砖瓦,木制的窗板,黑色匾额上镌刻的金色汉字,显示了鲜明的建筑特色。室内陈列的黑檀木桌椅、描绘中国风景的屏风、产自中国的瓷器、传统婚礼服饰等,既显出浓厚的中华文化渊源,也反映出文化交融的特征。

  胡 * * 一边参观,一边询问博物馆主人曾金礼一家几代人生活在这里的情况。他饶有兴致地从墙上的老照片中分辨出曾金礼年轻时的形象。得知他们特有的生活习俗时,胡 * * 说:“这就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结果。”

  主人特意向胡 * * 展示了一幅绘画作品:600多年前马六甲海峡港口的街道繁荣兴盛,郑和宝船和满剌加国王乘船相依泊岸的场面栩栩如生。画作表达了两国人民对中马友好交往历史的深深感念。

  依依惜别,当地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不停地挥动中国国旗,中国留学生们激动地高呼“祖国万岁”。胡 * * 向欢送的人群频频挥手致意。

  “中国和马来西亚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是胡 * * 在同马来西亚领导人的交谈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是体现中马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的一句话,这是中马两国人民心中常常念记的一句话。

  胡 * * 访问马来西亚,适值新中国同马来西亚建交35周年。这次访问增进了中马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强了两国互利合作,推动了中马战略性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正如马来西亚 * * 纳吉布所说,胡 * * * * 这次访问恰逢其时。

  马六甲的友谊诉说,贯穿中马友好的历史,也必将伴随中马友好的未来。(本报马六甲2009年11月11日电  记者吴绮敏)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描写了哪几个主要场面?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材料安排上为什么采用历史材料与现实材料相交融的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评价中马友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