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人体在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发生明显的变化.为探究“人体呼吸时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甲、乙两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请据表分析回答问题:

实验步骤实验结果
甲方案(1)将澄清石灰水倒入烧杯.

(2)用口通过塑料管向石灰水里连续吹气数次.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乙方案(1)将澄清的石灰水均等地倒入两个烧杯,标号①、②.

(2)用口通过塑料管向①号烧杯的石灰水里连续吹气数次.

(3)将塑料管插入②号烧杯的石灰水中,用洗耳球的吹嘴对准管口,然后用手挤压洗耳球,将空气挤入石灰水中数次.

______
(1)上述设计中较为合理的是______方案.预测乙方案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______号烧杯.

(2)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如图所示,当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B处的血液中______含量增多;当血液流经组织细胞间毛细血管时,D处的血液中______含量增多.通过这样的气体交换,细胞获得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

答案

(1)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甲方案缺少对照组,不能充分说明问题.乙方案:观察①试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②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因此通入的气体为人体呼出的气体的试管是①.设置②试管的目的就是要与①试管形成对照,就能很好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图一表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当血液通过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少,因此肺泡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由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因此B处氧气增多.

图二表示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当血液流经组织处毛细血管时,由于组织细胞里氧气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少,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动脉血中的多,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就扩散到组织细胞里,细胞里的二氧化碳就扩散到血液里,这样,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外界空气中的氧进入血液后与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运输到组织细胞处参通过线粒体分解有机物,为其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并通过呼气排出体外,因此,D处的血液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

故答案为:

(1)乙;①

(2)氧气;二氧化碳;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51—55题美国科学家们近日首次拍摄到了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人体内的扩散,他们发现HIV病毒以一种先前未知的方式从感染细胞转移到健康细 胞。这是科学家们在了解HIV扩散过程方面所取得的一项重大突破。研究人员创建了一个感染HIV病毒的克隆分子,并将一个蛋白插入其遗传编码,此克隆病毒 暴露在蓝光下即可发出绿光。这使科学家们可在数字视频设备上看到这些细胞,并捕获感染HIV的T细胞与未感染细胞进行互动的方式。他们指出,当被感染细胞 接触到健康细胞时,它们之间就会建立起一座称为病毒突触的“桥梁”。这样,研究人员就能观察到绿色荧光病毒微粒向突触移动并进入健康细胞。此项研究揭示,病毒蛋白正是这样通过突触聚集而进入未感染细胞的。本研究的研究人员称,此项发现或许可以解释艾滋病疫苗的开发为什么至今都 不太成功,研究成果将有助于创建出对抗HIV和艾滋病的新治疗方案。该研究的研究人员认为:“我们对此种转移模式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有机会搞清楚如何来 阻断HIV和艾滋病的扩散。”数十年来,人们一直相信,HIV主要通过自由流动粒子在身体内进行扩散,这些粒子可将自身附着在一个细胞上,接管其复制机制,然后制作出自 己的诸多副本。2004年,科学家就发现,HIV在细胞间的转移可通过病毒突触发生,但是他们无法了解为何这一过程在病毒扩散中如此有效。基于 此 ,以前开发HIV疫苗的努力都集中在启动免疫系统来识别和攻击自由流动病毒蛋白。新的视频显示,HIV可通过在细胞间直接转移来规避识别。该研究的研究人员说,他们正在开发可帮助免疫系统识别含有病毒突触格式蛋白的疫苗 及以突触形成所需因子为靶标的抗病毒药物。他们认为,经由病毒突触的“T细胞——T细胞”直接转移是HIV病毒感染的一个高效途径,这也许是最主要的传播 模式。

HIV病毒最主要的传播模式可能是()。

A.通过自由粒子的自身复制

B.通过自由流动粒子在体内扩散

C.通过病毒突触的直接转移

D.通过病毒蛋白感染健康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