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西是南美洲最大的国家,人口居世界第五位,人口和城市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地区,这里也是甘蔗、咖啡、柑橘、玉米等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区。
材料二 巴西1950—1980年30年间的城市化水平增幅很大,相同增幅的发达国家花多了20年才实现,在这一城市化增幅内,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了2.5倍,而巴西只增加了0.6倍。到了2000年,巴西城市化水平达到81.4%,而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仅为46%。
(1)从图中15℃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可判断此时正处于_________(一/七)月份,M线为当月某日某时的_________(晨/昏)线走向。(2分)
(2)巴西的领土都在_________半球。根据材料二,1950—1980年的30年间巴西城市化水平增幅达_________%,该国现阶段城市化的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6分)
(3)甲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______________;乙区域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图中甲处有大面积沼泽分布,试分析该处沼泽分布的自然原因。(6分)
(5)巴西利用本国优势资源重点发展了哪些工业部门?指出工业发展过程中突出的环境问题。(10分)
(1)七(1分) 晨(1分)
(2)西(2分) 31.4(2分) 郊区城市化(2分)
(3)大牧场放牧业(2分)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2分)
(4)①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集中夏季;②河流干支流交汇,来水量大;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答对三点得6分)
(5)工业:①利用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②利用热带雨林发展木材加工业;③利用热带经济作物和劳动力资源发展食品工业(利用甘蔗发展制糖工业); ④利用港口发展造船工业和临港出口加工业。(答对三点得6分)
环境问题:①植被(热带雨林)破坏②水土流失③生物多样性减少④碳氧平衡破坏⑤环境污染(大气和水污染)(第⑤点必答,答对二点得4分)
题目分析:
图中15℃等温线的分布位置在南回归线附近,该地为热带气候,热带气候的最低月均温应在15℃以上,因此此时应为当地的冬季,为七月份;该时期全球昼夜长短状况是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故图中的晨昏线应该是晨线。
巴西的领土在西半球。城市化的增幅据图可以直接算出。该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应属于郊区城市化阶段。
甲区域为阿根廷的潘帕斯草原,农业地域类型为大牧场放牧业;乙区域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分析沼泽的成因一般从降水量、蒸发量、集水量和地势等方面来分析。一般在降水量大、蒸发量小、集水量大、地势低洼不易排水的地方易形成沼泽。
根据图例信息,巴西有丰富的煤、铁和森林资源,可以发展钢铁工业和木材加工业;巴西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大,可以发展经济作物加工业;有多个港口,可以利用港口发展造船工业、临港出口加工业。
问题:钢铁工业容易造成环境污染;砍伐森林容易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