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精神的三间小屋

       ①人的肢体活动,需要空间。人的心灵活动,也需要空间。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

       ②我们要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

       ③第一间,盛着我们的爱和恨。

       ④对父母的亲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甲),对生命的 (乙)……‘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丙),对卑劣的(丁)……这些复杂对立的情感,林林总总(形容各种事物繁多),会将这间小屋挤得满满的。你的一生,经历过的所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仿佛以木石制作的古老乐器,铺陈在精神小屋的几案上,一任岁月飘逝,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它们会无师自通,与天地呼应,铮铮作响,假如爱比恨多,小屋就光明温暖,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戈,那是你的大福气。假如恨比爱多,小屋就阴风惨惨,厉鬼出没,你的精神悲戚压抑,形销骨立。如果想重温祥和,就得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让一束圣洁的阳光,从天窗洒入。

       ⑤无论一生遭受多少困厄运欺诈,请相信人类的光明永远大于暗影。哪怕是只多一个百分点呢,也是希望永恒在前。所以,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要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⑥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⑦适合你的事业,白桦林不靠天赐,主要靠自我寻找。这不但因为相宜的事业,并非像雨后的菌子一样,俯拾即是,而且因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也是抽丝剥茧,需要水落石出的流程。你很难预知,将在18岁还是40岁甚至更沧桑的时分,才真正触摸到倾心的爱好。当我们太年轻的时候,因为尚无法真正的独立,受种种条件的制约,那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或是其他显赫的光环,也许会灼伤了我们的眼睛。当我们有了足够的定力,将事业之外的生物一一剥除,露出它单纯可爱的本质时,可能已耗费半生。然费时弥久,精神的小屋,也定需住进你所爱好的事业。否则,鸠占鹊巢,李代桃僵,那屋内必是鸡飞狗跳,不得安宁。

       ⑧我们的事业,是我们的田野。我们背负着它,播种着,耕耘着,收获着,欣喜地走向生命的远方。规划着自己的事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第二间精神小屋子坚固优雅的要诀。

       ⑨第三间,安放我们自身。

       ⑩这好像是一个怪异的说法。我们自己的精神住所,不住着自己,又住着谁呢?可它又确是我们常常存有的重大失误——在我们小屋里,住着所有我们认识的人,惟独没有我们自己。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却不给自己的思维,留下一条细细羊肠小道。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却不给自己的发现,留下一小小的储藏盒。我们说出的话,无论声音多么嘹亮,都是别喉咙嘟嚷过的。我们发表的意见,无论多周全,都是别的手指圈划过的。我们把世界万物保管得很好,却偏偏弄丢了开启自己的钥匙,在自己独居的房屋里,找不到自己曾经生存的证据。 

       如果真是那样,我们的精神小屋,不必等待地震如潮汐,在微风中就悄声息地坍塌。它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成泥泞,露水的地面变成了沼泽,窗棂破裂,露出惨淡而真实的世界。你的精神,孤独地在风雨中飘零。

        三间小屋,就大不大,就小不小。非常世界,建立精神的栖息地,是智慧生灵的义务,每个都有如此的权利。我们可能不美丽,但我们健康。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完满,但我们努力。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

       当我们把自己的精神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储物丰富之后,不妨扩大疆域,增修新舍,矗立我们的精神大厦,开拓我们的精神旷野。因为,精神宇宙,是如此的辽阔啊。

1、从全文看,作者所说的修建三间精神小屋的实际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修建精神小屋?

                                                                                                                                                              

                                                                                                                                                              

2、依据对文意和句式的理解,请在文中空缺的甲、乙、丙、丁处分别填表上一个恰当的双音词。

     甲:                     乙:                    丙:                       丁:                 

3、读到第④段中“在某一个金戈铁马之夜”一句,人们会不由得想起宋代一位著名诗人的名句。请你把这位诗人的姓名和他的诗中名句写下来。

                                                                                                                                                              

4、第⑦段末尾有个“鸠占鹊巢”,是一种比喻一说法,从文中看,“鹊”指的是什么?“鸠”指的是什么?“鸠占鹊巢”在文中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鹊”指的是                                                   

     “鸠”指的是                                                     

     “鸠占鹊巢”在文中的意思是:                                                                                                       

5、理解第⑩段中加线句子的意思和句式特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重新造一个句子,使之适合全文的语境。

     我们把自己的头脑,变成                                    ,却                                                               

6、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一些看法你都同意吗?请就一个方面,写一段话,举例说明你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

                                                                                                                                                              

                                                                                                                                                              

答案

1、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使希望永恒在前,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缤纷和谐相得益彰的局面;完善自我,张扬个性。原因,为了给精神建立栖息地,以使人生健康,美丽,庄严,真诚,永恒

2、慈爱;珍爱;憎恶;蔑视

3、陆游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4、事业。   事业以外的赘事物。    赘事物取代了事业的位置

5、“略”

6、“略”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更可爱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极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的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小说作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而歌德很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知音多高士,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需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族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

  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小题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为音译词的“粉丝”使用方便,既可表现出粉丝从者如云的声势,也可体现粉丝喜纠缠、善攀附的特性。

B.天才如果遇到知音肯定他的价值,那颗寂寞的寸心会感到欣慰;如果得知音而复失,则会悲伤不已。

C.知音的出现,不是在天才成名之前,就是要等天才死了之后。前者如歌德,后者如本•约翰逊。

D.作者认为粉丝和知音都可爱,但我们的生活中不缺少粉丝,缺少的是知音。作者期待更多的知音出现。小题2:根据文章内容,比较生活中粉丝与知音的不同。(6分)

小题3: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他“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对此应当如何理解。(6分)

问答题 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