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荷兰曾以“围海造田”而闻名于世。经过800多年的努力,荷兰国土的1/5是“造”出来的。荷兰人用珍贵的土地发展蔬菜、花卉种植业和畜牧业,从而成为世界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
如今,荷兰人固造地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大面积的滩涂和沼泽被抽干水,形成了陆地,使该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地下水位明显下降,过去35年中地下水位平均下降了0.07m;一些水利工程改变了河道,部分河流入海口出现泥沙淤积现象,因而不得不频繁地进行疏导;在人造土地上过量施用化肥,污染了田野和含水层,使许多植物锐减,有的甚至已经绝种;本来多雨的荷兰,近年来屡展出现干旱,饮用水源受到威胁。有关专家已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指出必须对传统的以人类为中心的做法进行纠正。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初,荷兰政府通过了一项大规模的“回归大自然”计划,要求把大约24万公顷良田“毁掉”,使之重新变成森林、沼泽和湖泊。显然,这一工程会使部分农民的利益受损,但政府决心很大,声称要为于孙后代负责,计划要坚决地执行下去。
这一环保举措已初见成效:地下水位明显上升,泥沙淤塞减少,出现了一些天然水库,等等。
请运用辩证法和认识论有关原理分析荷兰人为什么要由精心造地到忍痛毁地。

答案

参考答案:从精心造地到忍痛毁地,给人以许多哲理启迪: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农业生产与土壤、水分、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荷兰人片面地发展农业生产,忽视环境保护,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在惨痛的教训面前,荷兰人意识到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的重要性,走上了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②矛盾具有普遍性。无论是造地,还是毁地,都有利和弊两个方面。造地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若把握不好适度原则,无限制地扩大面积,就会破坏环境,引起生态失衡。毁地无疑使部分农民的利益受损,但若只顾眼前利益,必然祸及子孙。③任何一个具体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是有限的,都需要不断深化、扩展和推移。在教训面前,荷兰人意识到既要发展农业,也要保护环境。他们的眼界开阔了,认识也更深刻了。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解答题
填空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