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破碎的图腾

毕淑敏

风光旖旎,和所有大惊小怪的旅游者一样,我忙着购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谆谆告诫我这些东西多半是假冒伪劣。

手里的“椰妹”难道是假的吗?这明明是两个椰子壳粘起来的,你闻一闻,还有椰茸的清香呢!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她躲开了,说,这东西便宜得无以复加,大概是真的,造假的人特别讲究成本。

到了一处景点,身着绚丽民族服装的女店主,殷勤向我们推销一件牛雕。

它是象骨制的,你看这刀工,多么细腻!你看这造型,多么生动……女店主说。

我被牛雕古朴的形象吸引,刚要掏钱,想起小D的忠告,觑了她一眼,果然在冷笑。

这若真是象骨制的,只怕你要进监牢。谁不知大象是国家级保护动物!小D冷冷地说。

还是这位大姐识货啊。女店主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态。不过,它虽不是象骨,却是牛骨的。都是骨头嘛,又不是做药酒,没那个那么认真。她笑盈盈地解释。我抚摸着牛雕温凉而润泽的背脊,看着牛雕诚恳而略带悲哀的眼睛,满心喜爱。

见多识广的小D还不放心,问,这真是骨雕啊?

女店主有些恼火了,说,你这个客人啊,怎么这样不相信人,不是真骨雕,能有这个分量?你掂一掂,压得手腕子疼!再说啦,这是什么?这是牛啊!牛是什么?牛是我们民族的图腾,图腾你们懂吗?很神圣的东西,哪里敢造假?就是造,也是别的民族的人干的,我们是不敢的。

面对铁一般的逻辑,我们自惭形秽,哑口无言。我买了牛雕,一路珍爱地用手托着,不时把玩,到了宿营地。晚上,小D紧盯着图腾牛说,我总觉得这像一个骗局。

我说,真做假时假亦真。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既来之则安之,免得晦气。再说,这是图腾啊!

小D说,图腾怎么啦?也不是防伪标志。我倒是要把它摔开来看一看,到底是什么东西使它显得这样重!

我大惊,说,可使不得!再说这是我的东西,你不能破坏他人财产。

小D说,摔坏了,我赔你钱。

我说,我不要钱。我要图腾。

小D说,那我赔你图腾就是了。我已在其他商店看到了一模一样的骨雕。

小D说罢,不待我反应过来,高高举起了牛雕,砸向地面。

随着喑哑的闷响,牛雕扑向地毯,又嘭地弹起,叽里咕噜地滚进床下。我心痛万分地将它从犄角旮旯处搜索出来,举在手里仔细端详,竟是毫发未损,一双铃铛般的牛眼,熠熠有神,愤怒地盯着我们。

我说,真金不怕火炼,真骨不怕摔打。

小D夺过牛雕,默不作声跨出房门。

不知她到底要做什么,我紧紧追到大堂。光滑的大理石地面映着我们模糊的身影。小D二话不说,又一次高高地举起了牛雕。

啪!

牛雕被猛掷地面,訇然破碎,炸裂的断片四处迸溅,尖锐地呼啸着,像无数横飞的小刀。

我恼怒地大叫,简直是打砸抢!别说是骨的,纵是钢的,也禁不住你这样破坏性的试验啊。

小D拾起一起碎屑,平静地说,仔细瞅瞅吧,你高抬了它的身份。

我抢过碎屑。先是闻到了一股腐败的气味,接着感到了它橡皮般的柔软质地。定睛一看,才知是一块淤泥。这条传神的图腾牛,是以塑料制成外壳,内囊充填污泥。算它坚实,在铺了地毯的室内,经受住了第一次考验。谁想小D穷追不舍,终使它现了原形。

看我怅然不语,小D说,这么喜爱赝品啊?我赔你钱,你还可再买。说着掏包。

我说,不要你赔。我只是在想,它到底是谁制造的?

小D说,那有什么追究的意义?我说,不!不一样。因为牛是一个民族的图腾。小D皱着眉头说,图腾又怎么样?假的就是假的,这就是一切,没有什么不同。

我说,一个民族,要是连自己的图腾都造了假来赚钱,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更宝贵的东西值得珍惜呢?!我宁可相信是另外民族的人造了假,骗了老板娘,她不知情,才转卖给我们。她是无辜的。(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旅游者一般都喜欢购物,资深的旅游者小D对此不屑一顾,而且不断地阻止“我”买珍珠链、夜光螺之类的纪念品。

B.当“我”把大眼睛的“椰妹”堵到小D鼻子下时,她从造假的成本这一角度进行推测,判断出这个东西可能是真的。

C.“我”之所以会相信女店主的话,是因为她穿着民族服装,而且态度殷勤,又敢于承认手里是牛雕不是象骨。

D.小D总觉得那个牛雕是假的,但又不能从女店主的话里找到漏洞,于是决定打破牛雕,最终揭开了真相。

E.文章以牛雕为线索将整个内容连缀在一起,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充满神秘的色彩。

解析 通过分析,A.“阻止”一词运用不当,只是“谆谆告诫”;C.还因为牛雕做得很逼真及女店主关于图腾的话;

E.“情节曲折,起伏跌宕,充满神秘的色彩”无中生有。

小题2:文中的小D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在小D摔牛雕的整个过程中,“我”有哪些心理变化?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答案 小题4:旅游景点出售一些纪念品是很常见的,但很多纪念品质量比较差甚至造假。你认为旅游景点纪念品造假有没有道德底线的限制?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BD

小题2:冷静理智,不轻易受骗;有眼光,能够清楚地认识事物;做事执着,对什么问题都穷追不舍,非弄明白不可。

小题3:当小D要摔“我”的牛雕时,“我”心中不满;当她第一次把牛雕摔在地上时,“我”心痛万分;当她第二次把牛雕摔在地上,并且摔得粉碎时,“我”恼怒不已;当“我”知道牛雕真的是假的时,我怅然不语。

小题4:(示例一)无需有什么道德底线的限制。因为旅游时适当购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更多时候购买者心里清楚这是一些假货,购买这些商品只是留作纪念,花较少的钱买到一些纪念品,有纪念意义即可。所以商家即使造假也无需有什么道德底线上的限制。

(示例二)需有道德底线的限制。商品造假,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欺骗消费者的感情,也会使商家自己失去信誉。一些小的纪念品本身无太大价值,可适当造假,但当涉及人身安全及精神层面时,是绝对不能造假的。因此说有些商品的造假是需有道德底线的限制的。

题目分析:

小题1:解答此题,应通过小D对“我”买各种纪念品时的表现,尤其是对“我”买牛雕的态度,抓住其动作和语言描写,从中概括出小D的特点。

题目分析:

小题2: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进行概括,如语言、动作、外貌、心理描写等,都展示着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样,通过具体分析,并结合现实思考,便可以得到答案。

题目分析:

小题3:解答此题,要充分理解文章内容。随着小D对牛雕提出疑问,到摔牛雕,到最后真相大白,“我”的心理出现了几次大的变化,抓住这几处重点信息,便可以得出答案要点。

题目分析:

小题4:对文章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探究,既要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又要对现实生活有充分的认识。这样,就可以按照“源于文本,高于文本”的原则树立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态度。解答此类题,首先要亮明观点,其次要从文中找出依据及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能自圆其说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生命建筑概念是1994年底来自15个国家的科学家在美国讨论时提出的。而在此之前,已有不少科学家在努力研究试验,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如: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把光纤直接埋在建筑材料中作为建筑物的“神经”,通过感知光信号的相对变化特征,来反映建筑物变形和振动的情况;美国南加州大学的罗杰斯研究小组,则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记忆合金(SMA)纤维,则电热控制的SMA纤维能像人的肌肉纤维一样产生形状和张力变化,从而根据建筑物受到的振动改变梁的刚性和自动振动频率,减少振幅,使框架结构的寿命大大延长。

此外,生命建筑还应具有“大脑”,有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让建筑物内的无数光纤维传感器驱动执行器有条不紊地工作。为此,科学家们为它们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个程序模仿一个真实的神经细胞,它能在突发的建筑事故中,具有判断能力,并由神经网络作相应处理;同时,生命建筑还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以便在必要时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达到防御灾害的目的。

由于地震和风灾会造成建筑物大幅度震动,导致崩塌摧毁,因此生命建筑有极好的自我保护功能。日本开发成功的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就有显著作用。当地震发生时,生命建筑中的驱动器和控制系统会迅速改变建筑物内的阻尼物的质量,从而改变阻尼物的振动频率,以此来抵消建筑物的震动。美国则研究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让生命建筑之间能自动伸出自己的驱动阻尼器,并连在一起,就像人在摇晃的船甲板上手拉手一样不易跌倒。至于生命建筑的自我康复,美国科学家已找到了好办法,它的执行元件是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当生命建筑有裂缝时水管断裂;管内物质流出。形成自愈的混凝土结构。

让建筑拥有生命。不久的将来,生命建筑将可能在公路、桥梁上首先实现,从而造福人类社会。

小题1:根据文意,对“生命建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能感知建筑物变形和振动从而作出判断反应,调节建筑物框架结构使之寿命延长。

B.具有“大脑”及自动调节和控制功能,在突发事故中能做出判断和相应处理,防御灾害。

C.能感知建筑物的状态,并能及时做出判断反应,一旦灾害发生能及时进行自我保护和修复。

D.具有大脑能感知和判断建筑物状况,一旦灾害发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小题2:文中第2段对建筑物具有“大脑”的说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更有效地防御突发事故,使执行器在必要时能自动接换各自的传感器,计算机程序还为生命建筑设置了自动适应系统。

B.在突发建筑事故中,计算机程序便通过网络进行自动调节和控制。

C.科学家在建筑物内埋植了由无数光纤维组成的传感器和执行器。

D.科学家为这些传感器和执行器设置了一种计算机程序,这种程序具有判断能力。小题3:对文中有关信息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美国的彼得·弗尔教授的研究,主要是为让建筑物具有“感知”“反应”功能,使之能及时“感知”并“反应”建筑物的状况。

B.在建筑物的合成梁中埋植由电热控制的记忆合金纤维,目的是让建筑物的框架结构具有延长寿命的功能。

C.“智能化主动质量阻尼技术”是一种让建筑本身具有自我控制,自我保护功能的技术。

D.在建筑物中埋植充有异丁烯酸中酯黏结剂和硝酸钙抗蚀剂的水管,主要是为了让建筑物具有自我修复功能。小题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本文以美国、日本等国科学家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实验结果,说明了当今世界对生命建筑的研究和进展情况。

B.“让建筑拥有生命”,这一课题于1994年底提出,对生命建筑的研究试验至今还不足8年,但科学家已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C.赋建筑以生命,是为了保护建筑物使之有效地延长生命,预防突发事故。

D.不久的将来,让建筑拥有生命就可能变为现实,生命建筑首先可能在公路、桥梁上实现。

问答题

Researchers investigating brain size and mental ability say their work offers evidence that education protects the mind from the brain’s physical deterioration.

(46)It is known that the brain shrinks as the body ages, but the effects on mental ability are different from person to person. Interestingly, in a study of elderly men and women, those who had more education actually had more brain shrinkage.

" That may seem like bad news, " said study author Dr. Edward Coffey, a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and of neurology at Henry Ford Health System in Detroit. (47)However, he explained, the finding suggests that education allows people to withstand more brain tissue loss before their mental functioning begins to break down.

The study, published in the July issue of Neurology, is the first to provide biological evidence to support a concept called the " reserve" hypothesi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investigators have developed the idea that people who are more educated have greater cognitive reserves to draw upon as the brain ages; in essence, they have more brain tissue to spare.

(48)Examining brain scans of 320 healthy men and women aged 66 to 90, researchers found that for each year of education the subjects had, there was greater shrink age of the outer layer of the brain known as the cortex. Yet on tests of cognition and memory, all participants scored in the range indicating normal.

" Everyone has some degree of brain shrinkage. " Coffey said. " People lose (on average) 2.5 percent per decade starting in adulthood. "

There is, however, a " remarkable range" of shrinkage among people who show no signs of mental decline, Coffey noted. Overall health, he said, accounts for some differences in brain size. Alcohol or drug use, as well as medical conditions such as diabetes and high blood pressure, contribute to brain tissue loss throughout adulthood.

In the absence of such medical conditions, Coffey said, education level helps explain the range of brain shrinkage exhibited among the mentally-fit elderly. The more-educated can withstand greater loss.

(49)Coffey and colleagues gauged shrinkage of the cortex by measuring the cerebrospinal fluid(脑脊液)surrounding the brain. The greater the amount of fluid, the greater the cortical(脑皮层的)shrinkage.

Controlling for the health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brain injury, th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education was related to the severity of brain shrinkage. For each year of education from first grade on, subjects had an average of 1.77 milliliters 11 more cerebrospinal fluid around the brain. Just how education might affect brain cells is unknown. (50)In their report, the researchers speculated that in people with more education, certain brain structures deeper than the cortex may stay intact to compensate for cortical shrinkage.

(50)In their report, the researchers speculated that in people with more education, certain brain structures deeper than the cortex may stay intact to compensate for cortical shrink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