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①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榜》,看了人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②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③因此,有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①段叙述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这种修辞的表达效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引用俗语“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第③段可以看出:《忆读书》是作者奉献给______________的“珍贵礼物”。

供选答案。 A. 青少年  B.成年人  C.老年人  D.普通读者

5.第④段中的三个短句能互换位置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学常识填空。

《水浒传》的作者是_________,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正面歌颂_________的小说。它将梁山_________个大小首领说成是_________天罡星和_________地煞星降临凡世。

答案

1.从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两方面给读者传递挑选、比较书的经验。(意对即可)

2.排比增强语言气势,使文章有说服力和感染力。(意对即可)

3.强调了“比”的好处。(意对即可)

4.A

5.不能,因为这三个短句之间有先后依存的关系且与原文的内容前后照应,“读书好”是先决条件,是总的原因;“多读书”是在先决条件下产生 结果;“读好书”是更进一步的说明“多读书”的具体内容,故不能互换。(意对即可)

6.施耐庵 农民起义 一百零八 三十六 七十二

综合题

(26分)变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实现中 * * 伟大复兴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满族的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旧秩序结构极为牢固,自我维护极为巧妙,能够经受住一个世纪的民众叛乱和外国入侵。然而,正是它本身的力量否定了它。它对工业主义与民族主义近代运动的适应,对科学和民主的适应是如此缓慢,以致最终必然让位。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指出“中国旧秩序结构”的表现。晚清政府是怎样对近代化“适应缓慢,最终让位”的?(9分)

材料二 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基础方面,进行一场激烈变革。……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

——徐中约《中国的奋斗》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这场思想变革”的名称。如何理解“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了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7分)

材料三 事实上,这个变革的时代并没有清晰、完整、现成的设计。……当邓 * * 全面接手中国转型的工作时,也有一些极为有利的条件:他接过了由毛 * * 统一起来的能够有效运转的全国性的政党和政府……邓 * * 还有一些令人难忘的个人品质,使他得以引领中国的转型。

——傅高义《邓 * * 时代》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邓 * * 全面接手中国转型工作”时的国内有利条件。(10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