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现向含6 mol KI的硫酸溶液中逐滴加入KBrO3溶液,整个过程中含碘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所加入KBrO3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

①BrO3+6I+6H+=3I2+Br+3H2O;

②2BrO3+I2 = 2IO3 + Br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b点时,KI反应完全,则消耗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比为            ,还原产物是            

(2)b→c过程中只有一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写出该过程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3)由反应②有同学由此得出氧化性:I2>Br2的结论,你认为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4)含6 mol KI的硫酸溶液所能消耗n(KBrO3)的最大值

          

(5)加碘食盐中含有碘酸钾(KIO3),现以电解法制备碘酸钾,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先将一定量的碘溶于过量氢氧化钾溶液,发生反应:3I2+6KOH=5KI+KIO3+3H2O,将该溶液加入阳极区,另将氢氧化钾溶液加入阴极区,开始电解。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阴极观察到的现象是                           

答案

(1)1:6(2分);KBr;(2分)

(2)BrO3+ 5Br + 6H+ =3Br2 + 3H2O(2分);

(3)不正确(1分);该反应I2作还原剂,Br2还原产物,应得出还原性I2>Br2(合理即可,2分);

(4)7.2mol (2分) 

(5)2I―2e=I2(或 I+6OH―6e=IO3+3H2O)(2分);有气泡产生

单项选择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设立了《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昆曲人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同样付出了时间的代价。三十年前(1972年)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遗产公约,当时主要指有固定空间形式的文化遗产,简称物质遗产或有形遗产。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对弱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当经济迅猛发展到每个地域后,相应而来的是物质消费方式和生存观念的急剧改变,导致许多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开始关注人类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传统存在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开始把口传的民间文化遗产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日程上来。《人类口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规定指出:“列入《名录》的必须是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认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围绕着口头文化传承下来的习俗生活,我们能列举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陕北春节习俗中的民间艺术,如古老的社火、民间剪纸、民间秧歌、皮影戏、面花等等,还有南方的傩戏,苗族刺绣,藏族的口传史诗《格萨尔》,蒙古长调,都蕴含着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蕴,充满了鲜活野性的生命风采。

口头文化传承是一个充满人性活力、有着独特思维的传统,是一个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传统。文化的大树总是在民间的土壤里埋藏着根系,埋藏着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对于许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活态的非物质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们不仅要提倡生态环保,同时也应大力提倡文化环保。中国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在民间,许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时代通过积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态的迭层和变体,我们应当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态文化、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之间的隔阂,打通汉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深层关联。

对文中划横线一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一个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因,具有鲜活的生命风采

B.处于弱势边缘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设法保护本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将有被强势文化侵蚀的危险

C.每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突出代表该民族的文化认同,表达该民族独特思维传统,所以是该民族的基本标志

D.对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实际上就是对民族独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视,是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