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散文《喜欢苏东坡》(方方)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不计其数。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可人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也是凤毛鳞角。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喜欢苏东坡当然最先是由他的诗文开始。对于苏子诗文,用什么样的溢美之词都不觉得有过。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酒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清苦闷,总而言之,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人同类作品“之最”。当年神宗陛下每逢“举箸不食”时,人们就知道他必是在读苏东坡的文章;学者章元弼家有美妻,可因大爱苏子诗文,每日读之不肯放手,其妻难以忍受,章便为苏而休了妻。一个人的才华到了这种地步实在是让人除却佩服和仰慕,再无话可说。

  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不由自主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了,因为才华太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上了个“元佑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他也并没有因了这些而整日里蓬头垢面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停滞。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使他的天才横溢一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我喜欢苏东坡有些人迷,甚至听不得别人不喜欢苏东坡。如有听之,便一定是红下脸来,意欲一争高低。这种态度,使得我家先生一次不由得问:如果你同苏东坡活在同一时代,你是不是会嫁给他?只要苏东坡肯娶我的话,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他不知道,能成为世上第一个阅读苏东坡诗文的人,能一天到晚听到苏东坡谈笑风生的人该是怎样的幸福!

1.说说文章开头第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综观全文,作者喜欢苏东坡并为他倾倒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的文化倘若将苏东坡连根须带枝蔓地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失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析文中画线句子所用的手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用中国其他文人与苏东坡进行对比,突出苏东坡耀眼的光芒;渲染对苏东坡的喜爱,为下文的展开做好了感情上的铺垫。

2、华盖世(诗文成就);性格极富魅力(原文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热爱生活,乐观人生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

3、作者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苏轼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份量举足轻重。

4、用夸张手法,生动诙谐的表现了苏东坡横溢一生的天才;运用排比手法,增强语势,突出了作者对苏东坡的崇敬和偏爱。

(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下面的题。

  在理论上,当我们设想他人感觉疼痛时,总有可能出错。设想我们的好友当中一位是由优秀科学家制造和操纵的聪明的机器人,可以表现一切感觉疼痛的征象,但实际上它与任何机器一样缺乏感觉。可是,我们决没有绝对的把握知道这不是事实。通常我们对自己好友会产生疼痛感觉没有丝毫怀疑,是基于以下的前提:这些朋友是与我们一样的生命,有与我们一样执行相同功能的神经系统。因而我们认为,对他们在同样环境下产生相同感觉的推断,是合情合理的。

  人们可能认为这个问题算是完全解决了,不过还有一个反对意见需要考虑。人在疼痛时有一种非人类动物所没有的行为符号,那就是发达的语言。其他动物也可以相互交流-但似乎不像以我们这样的复杂方式进行。包括笛卡尔在内的某些哲学家认为,人可以彼此相互诉说十分细致的疼痛体验,而其他动物则不能,是很重要的。(语言曾经作为人与其他动物之间的明确分界,如今因发现黑猩猩也能学会一套语言而发生动摇,这很有意义。)但是,使用语言的能力与一个动物应当受到的待遇毫不相干,除非那种能力与感受痛苦的能力有联系。语言对于抽象思维或许是必不可少的,但像疼痛这类相当原始的感觉则与语言毫不相干。

  珍·古道尔在其黑猩猩砑究著作《在人类的阴影下》中指出:对于感觉和情绪的表达,语言交流未必比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更重要,例如高兴地拍背、兴高采烈地拥抱和握手等。我们用来表达痛苦、恐惧、愤怒、喜爱、高兴、惊讶、性冲动和其他许多情绪状态的基本信号,并非人类所特有。“我感觉痛苦”这个陈述,可能是说话者感受痛苦的一个证据,但非唯一可能的证据;而且由于人有时说谎,甚至不可能是最佳证据。

1.甲文画线的这个“推断”的依据是什么?

                                                                                     

2.乙文中画线处“不过还有一个反对意见需要考虑”中的“反对意见”具体指什么?

                                                                                     

3.根据乙文,概括回答,作者为什么说“但像疼痛这类相当原始的感觉则与语言毫不相干”?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