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子夜昙花

  ①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②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③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④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⑤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⑥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⑦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黑暗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⑧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⑨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⑩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奥运会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1、给划线字注音

告天下(   )夜(   )

2、请你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忍俊不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颓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写到“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继而又说“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

作者“心满意足”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惊喜”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内容,谈谈你对第六段中划线句子“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写了恩师,而中间部分却写昙花,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本文,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与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zhāo yì

2、忍不住笑。

意志衰退,精神不振。

3、昙花如恩师一样性格寡言,“我”能够与之沉默交流。

本来对花树没有期待的“我”发现昙花已经垂首含苞了。

4、“生命奋发”指昙花勇毅果决地尽情绽放,无比灿烂;“无常”指昙花不同于其他花,是在寂静无人之夜绽放,短暂而毫无保留。

5、作者借花喻人,赞颂恩师就像昙花一样,生命虽短暂,却能尽情绽放,把最光辉的一面留给人们,表达了对恩师的深切怀念之情。

6、尽情综放,充满活力,把最美的一面留给人们,我们应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大意正确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云朵中的羌族能否幸存?   四川大地震把羌族推到灭绝的边缘。不过,一些专家希望,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能使这个曾经兴盛的少数民族获得重生的机会。   以“云朵中的民族”著称的羌族一直生活在山区和高原地区,如今主要聚居在四川省汶川、茂县和北川等县,而这几个县都是此次地震的重灾区。   许多专家认为,此次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的影响近乎灭绝之灾。有些人担心,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可能将意味着羌族文化的消亡。   还有些专家指出,羌族文化在地震前很长一段时期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经过世世代代与汉族的共生融合,加之缺乏有效的文化保护计划,其民族传统的日渐淡化也是无可避免的结果。他们预计,此次地震将会进一步削弱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   但认为羌族在地震之前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的专家指出,羌族没有书面语言,且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他们指出,羌族的“汉化”在北川尤为明显,因为绝大多数羌族传统的吊脚楼都在汶川和茂县。北川的建筑都很现代,只有很少的羌族人穿自己的民族服装,能讲羌族话的人就更少了。   即使如此,西南民族大学教授侯斌认为,北川在地震中损失了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以及绝顶珍贵的活体记载——人。包括北川羌族羌族博物馆珍藏的800件文物在内,许多史料都已永久埋在了废墟下。组建保护羌族文化专家组的中国文联副 * * 冯骥才表示,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很多都已罹难。   北川县青片乡是少数几个通过发展民俗旅游业保持村民原有生活风貌的乡镇之一.但地震后由于家园被毁,绝大多数人已离家另谋职业。青片乡正河村村主任杨华武认为,全面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刻不容缓。他说:“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挽救羌族文化。重建羌族自治区首府是重新展现羌族文化的大好时机。”    (选自2008年6月13日香港《南华早报》)

小题1:下列说法不能支持“羌族文化濒临消亡”观点的一项是

A.此次地震加剧了对羌族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削弱。

B.羌族文化在震前很长一段时间就已面临生存的困境。

C.没有制定对羌族文化的保护计划,使羌族文化长期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

D.羌族世世代代与汉族共生融合,渐渐失去自己的文化特色。小题2:下列分析和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羌族文化的宝藏都集中在北川,而研究羌族文化的人如今都已罹难。

B.有的专家认为在地震之前羌族就已在失去其文化特色。

C.四川大地震对羌族及其文化来说是灭绝之灾。

D.羌族已与汉族一起密切生活了几百年,因而没有自己的书面语言。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多重要的羌族史料在四川大地震中都已经永久埋在了废墟下,这意味着挽救羌族文化的工作举步维艰。    

B 如果不紧急采取保护措施,羌族文化就可能消亡。  

C.由于作为弥足珍贵的羌族文化活体记载的羌民在这次大地震中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因此保护羌族文化困难重重。

D.只要改革少数民族文化保护政策,投入与保护野生动物同样大的精力,就能使羌族文化重现生机。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