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解答题
已知△ABC的三个内角A、B、C满足A>B>C,其中B=60°,且sinA-sinC+
2
2
cos(A-C)=
2
2

(1)求A、B、C的大小;
(2)求函数f(x)=sin(2x+A)在区间[0,
π
2
]
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答案

(1)∵B=60°,

∴A+C=120°,C=120°-A.

sinA-sinC+

2
2
cos(A-C)=
2
2

1
2
sinA-
3
2
cosA+
2
2
[1-2sin2(A-600)]=
2
2

sin(A-600)[1-

2
sin(A-600)]=0,

又∵A>B>C,∴0°<A-60°<60°,

∴sin(A-60°)≠0

sin(A-60°)=

2
2

又∵0°<A<180°,A=105°,B=60°,C=15°.

(2)∵x∈[0,

π
2
],

u=2x+A∈[

12
19π
12
],

可得sinu=sin(2x+A)∈[-1,

6
+
2
4
],

于是当x=

11π
24
时,f(x)min=-1;当x=0时,f(x)max=
6
+
2
4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949—2008年江苏省城镇人口变化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全省城镇人口由437万人增加到782万人,年均增长7.5%,是总人口年均增长速度(2.2%)的3.43倍;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12.4%迅速上升到1957年的18.7%。
第二阶段:1958—1978年。1958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9.5%,1960年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达到20.62%。1961年起城镇人口总数开始减少,1970年降至最低,城镇人口比重仅相当于1949年的水平,为12.5%。此后开始缓慢回升,1978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13.7%,乡村人口总数为5033.55万人,占总人口的86.3%。20年间,全省城镇人口减少了2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下降5.8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1979一1989年。这期间,建制镇由1979年的115个增加到1989年的392个;城镇人口由874万人增加到1366万人,增长了56.1%,年均增长4.55%,城镇人口比重上升6.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61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1990一1997年。这期间,全省省辖市(地级市)由11个增加到13个,县级市由14个增加到31个,建制镇由522个增加到1018个;城镇人口增长46.2%,年均增长5.58%,城镇人口比重由21.56%提高到29.85%,上升8.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1.18个百分点。1997年全省城镇人口达到2133.65万人。
第五阶段:1998—2008年。这一阶段,城镇人口由2262.47万人增加到4168.48万人,年均增加190.60万人,增长84.24%,年均增长6.30%,2008年,城镇人口比重比1998年的31.5%多22.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2.28个百分点。

江苏省城镇人口首次超过乡村的年份最有可能的是( )。

A.2005年
B.2006年
C.2007年
D.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