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10月,中国远征军与盟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40余万人,伤亡接近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9分)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6分)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9分)

题目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要求:中国远征军入缅即1942年2月前的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然后联系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如材料“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这时的中国战场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意义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时注意题目要求:“军事意义”与“政治意义”。回答军事意义要结合第(1)问的内容归纳总结;回答政治意义要从中国近代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尤其是抗战以来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分析解答。

单项选择题

在5 000万年到7 000万年前,一类或几类陆生哺乳动物第二次入水,其中有些还适应了淡水生活。它们逐渐形成了进化树上的新分支——鲸目。它分为三个亚目:古鲸亚目、齿鲸亚目、须鲸亚目。其中古鲸亚目的种类于始新世晚期灭绝。白垩纪末期曾经统治地球的恐龙类全部灭绝,原始的哺乳动物,特别是真兽类繁荣起来。其中有蹄类由其祖先踝节类演化而生。第三纪初期,这类动物特别是其中的与猪、鹿、骆驼相近的偶蹄类中的部分种类返回海中生活,逐渐产生最早的鲸类:古鲸亚目。

研究者们在巴基斯坦发现了由陆牛向水生演变的鲸类过渡种Pakieetusinachus化石。它们生活于始新世早期,是一种在古Tethys海域浅水中捕鱼为食的水、陆两栖动物。由它再发展成为完全水生的古鲸类。

到这时,古鲸类与其祖先在结构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科学家认为古鲸亚目不是齿鲸亚目和须鲸亚目的直接祖先,一般认为后者来源于前者是较为满意的推论。

齿鲸类和须鲸类均来源于被认为是与古鲸亚目中古鲸科同源的祖先。齿鲸类起源于3 000万年前新世界早期,而须鲸类在2 700万年前的中期出现。现代齿鲸类和须鲸类是其祖先以两种不同途径进化的产物:一类保留牙齿,并进一步向单根、圆锥型的同型齿演化,并逐渐增加牙齿数量。另一类失去了牙齿,而发展成了鲸须。

第一段所说的5000万年到7000万年前,指的是()。

A.白垩纪末期

B.始新世早期

C.始新世之前

D.始新世中期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