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6分)历史上重要的社会转型期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精彩片段。它往往诱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教等育诸多方面的变革和革命,成为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

材料一  17—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6001670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8.2513.5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其变化的因素及该变化对英国社会产生的影响。(8分)

材料二 孙中山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是不容置疑的,针对内忧外患、百病丛生、满目疮痍的现实,他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个极富概括力的说法,如此准确,如此简明,这三个词几乎抓住了中国问题的内核,是他外察世界潮流,内顾中国实情,深思熟虑的结晶。

——傅国涌《孙中山,近代政治文明的一束曙光》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指的是什么?(2分)材料中的“世界潮流”和“中国实情”分别有哪些表现?(6分)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大学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数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许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

——摘编自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等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特点。(4分)简述1952年院系调整的历史影响。(4分)

答案

(1)变化:英国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2分)因素: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影响:积极: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思

想的解放;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4分,每点2分,答出2 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消极:造成资的浪费,环境的恶化等。

(2)“社会转型”:由君主专制向民主共和制的转变。(写“由人治向法治转变”亦可得分)(2分)

世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或现代代潮流)

中国:①民族危机严重。清政府腐败。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③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④许多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方案失败。(世界2分,中国答2点得4分,共6分。言之成理,其他答案也可得分)

(3)特点: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或者全盘苏化。(4分)

影响:培养了大批专门人才,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和科学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局限:严重削弱了人文社会学科和综合性大学;大学由“通才教育”变为“专才教育”,人才培养过于专门狭窄,阻断了培养大师级人才的可能性。(每点2分,两个角度,每个角度2分。共4分)

题目分析:(1)第一小问变化从材料一中的表格信息来归纳即可,从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可以看出,英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生活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第二小问原因可从17——19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来分析,可得出圈地运动、海外殖民掠夺,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因素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第三小问影响要注意辩证分析,积极方面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生活方式等角度来分析,如促进民主政治进步,促进工人运动,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文化发展,促进思想的解放,促进社会生活的变化;消极方面可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分析。

(2)第一小问社会转型的含义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来分析可得出是近代化,即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第二小问中的世界潮流从政治、经济发展的趋势来归纳可得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中国实情从近代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状况来归纳,可得出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许多先进的中国人的救国方案失败。

(3)第一小问特点从材料三中“工科学生与文科学生的比例”可概括出偏重工科,严重削弱法学、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会学科;再结合材料三的出处“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可概括出照搬苏联模式;第二小问影响注意辩证的分析,积极方面从培养专门人才,促进工业化建设的角度来分析,消极方面从人才培养过于狭窄,不利于大师级人才的培养等角度来思考。

问答题 简答题
填空题 案例分析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