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往事回忆:二房坝·外公·蘸水碟

黄德彰

  岷江的流向没有改变。从石板溪到叉鱼寺,水流正东。江南是我的故乡塘坝,江北一道小溪,叫石马河。溯溪而上,行五六里,丘陵间一片田园,茂竹半掩农舍,便是我的外婆家了,地名二房坝。

  二房坝是我儿时寒暑假必去的所在。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一人是拄手杖的。二房坝20多号人,只有外公和我是不干活的。我是客人,又小,只管玩耍。外公则天天拄着手杖,到两里路外的观音寺吃茶。观音寺是平安乡的首府,总共不到30户人家,民居的屋顶覆盖着窄窄的石板街道,街道上稍宽的地方设有茶桌。这个只有两三千人的小乡,一乡的头面人物,大抵坐在茶桌周围的竹椅上。

   外公当然是很有面子的人物:全乡只有两户人家的子弟在外面读大学,他一人便供给了全乡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他曾对我说过,供舅舅上学,他花费了16石谷子。一个10亩田产的地主家庭,要供成一个大学生,其艰难可想而知。

  他要让儿子也感受这种艰难。假期回家,舅舅不能享有外公和我的特权,他必须劳动。临开学了,须得卖米以筹学费,舅舅得与佃户张世华一道,将稻谷加工成大米。把谷子从谷仓放出来,一担担挑到擂房里去擂了,用风簸风它,吹去稻壳。再挑到半里之遥的长瓦房,那儿有个碾房,碾去米糠,使糙米变成精米。再挑回来,风去米糠,过筛,去掉碎米。每道工序,张世华干,舅舅一样地干。这时该卖米了,佃农挑一担,地主少爷也挑一担,一担担挑上街去。谷仓渐空,学费才足。舅舅已深知这些钱来之不易(纵然那稻谷已从佃农那儿剥削过来,是现成的),可以离家赴校了。

  舅舅是修农学的。先上县农中,继而就读省高农,毕业后,到灌县林场工作了两年才考上了金陵大学,上这所大学也是外公的命令。毕业后舅舅就业于台北。正在这时,外婆病逝了。外婆病笃之际,外公叮嘱我的母亲千万不要告诉舅舅,希望儿子不为母病所累,在外继续发展。但我母亲还是给舅舅写了信,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母亲写信,舅舅还乡,都是违背外公意愿的事。但子女此种行为却是父亲教育的结果,陈氏家风使然。陈氏祖先,自湖北麻城入川,垦殖于二房坝以来,外公已是第七代了,代代相传,恪守孝道。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要求子孙缅怀并继承先辈的美德。外公事母至孝。他年轻时往往外出谋事,每离家,总先去乡场卖肉的所在,给屠户打个招呼:每逢赶集便给家里送肉,让老母常有肉食,待他归来一并结账付款。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

  母亲是外公的女儿,外公的孝行也在她这里流芳。年事渐高,外公已不再外出谋生,每年总得有几个月住在我家。吃饭的时候,外公面前有一个碟子,专属于他。那碟子很小,孔乙己叉开五指即可罩住的那种,人们吃豆花时用它盛蘸水,而在外公面前则是母亲特备的精肴,比如猪油白糖蒸蜂蛹之类。我和弟弟的眼睛,不免馋住那个小碟,老人也总是给外孙的碗里拈上一枚。眼见那碟子里已是“多乎哉,不多也”,而我们却还希望着,又害怕母亲责备的眼神,而外公又给我们各拈一枚。时至今日,难禁内疚: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1.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外公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题中“二房坝·外公·蘸水碟”三个词语表明了文章的思路,按提示填空。

  开篇写二房坝点明了___________,二屠坝享有特权的是外公,由此推出了文章描写的___________;因为外公是全乡的头面人物,一方面他艰难地供成了全乡仅有的两个大学生中的一个--我的舅舅,另一方面他把祖德孝行传给了他的儿子和女儿--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将外公接到家中赡养,用蘸水碟为他特备精肴,我和弟弟馋住了碟中的精肴,以上构成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小小的蘸水碟盛满了___________之情,这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粗词的含义。

(1)舅舅毅然辞去了台湾省农业科学实验所的职务,万里迢迢,奔返故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人的慈爱、小孩的馋,是如此地剥蚀了我的外公本已菲薄的晚年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外公家的堂屋里,黑漆金字匾额高悬,文曰‘祖德流芳’”'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说:“自己躬行孝道,却要求儿子对他的母亲不省病、不奔丧,怎么行得通呢?”联系全文想想,外公的言行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外公是一个教子有方的,恪守孝道的,慈爱的老人(地主)(头面人物)。

2.故事发生的地点 主要人物 外公当年的慈爱与作者今天的愧疚

3.(1)“毅然”是说舅舅果断迅速地辞去职务,没有丝毫犹豫。(意思相近即可)

  (2)“剥蚀”是说外公一点一点地克扣,削减自己菲薄的待遇。(意思相近即可)

4.这句话既是陈氏家教的追求,又是陈氏家风的真实反映(写照):祖辈的美德已经代代相传;“祖德流芳”揭示了文中人物行为的原因,同时也是文章的情感线索。(其他答案如果言之有理也可)

5.不矛盾。外公不是青行不一的人,这样做是由于他认为行孝道并不是要守在父母的身边,否则当初他年轻时就不该离开老母出外谋事,也不会命令舅舅考取金陵大学;外公 更看重的是儿女要有发展、要有成就、为祖上扬名。(意思相近即可)

多项选择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者,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有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中画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邹忌齐王纳谏(用委婉的语言劝告)    臣之妻臣(偏爱)

    B、能讥于市朝(指责)    臣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

    C、今齐地千里(指齐国的地方)     时时而进(偶而) 

    D、邹忌八尺有余(指身高)    群臣吏民,有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当面)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含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于是入见威王    皆于齐 

    B、吾与徐公美    徐公来,视之

    C、王之甚矣    林见窥之

    D、自以为不如    以为妙绝

3、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邹忌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他也“窥镜而自视”,陶醉于这些溢美之词之中,于是,就“入朝见威王”,劝威王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让人们都敢于说真话,这样才能实现大治。

     B、邹忌的讽谏是从生活小事出发,以小比大,以家比国,寓治国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贴切自然,入情入理。

     C、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之后的反应是“忌不自信、暮寝而思之”说明了邹忌是一个善于思考、实事求是的人。

     D、本文记叙的是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4、翻译下列句子。

(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译:                                                                                                  

(2)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