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故乡的沉沦

于耿立

(1)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2)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3)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4)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5)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6)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台湾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7)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台湾海峡。

(8)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9)我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10)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11)“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12)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13)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小题1:文章开篇第①段写到看过的一幅照片以及自己的感受,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2: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的理解。(2分)

小题3:第⑨段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4分)

小题4:标题叫做“故乡的沉沦”,联系全文来看,“沉沦”有几重含义?请分条概括。(4分)

小题5:文中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结合本文,并联系实际或其他文学作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4分)

答案

小题1:①照应标题,点明“田园风貌被毁坏”的主题。 ②“故乡的沉沦”是统领全文的线索,引出下文的回忆与乡土中国面貌变换的思考。(4分)

小题2:故乡的土承载着童年的记忆、质朴的怀念、与亲人的血脉相连之情,无法用盐分、色素和实验室的化学方法配制出。(2分)

小题3:①比喻,把树坑比作枯干的泪眼;拟人,赋予了树坑人的无可奈何的情感。②形象生动表现出树木被砍伐后的惨象,表达了作者对故乡风貌被破坏的强烈悲愤之情,有很强的感染力。(4分)

小题4:答案:①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田园风光在消逝。 ②背井离乡,远离了童年的记忆和时光。③毁容整容后的故乡让我们的灵魂找不到归宿。(4分,答出一项得2分,两项得3分,三项得4分)

小题5:①“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②联系实际谈认识和感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4分)

小题1: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开头的场景描写在文中的作用。这是一篇写故乡沉沦的散文,文章开头描写的是农民上楼的情景,这是作者灵感的触发点,也以此作为文章的领起,从结构散文的角度,它首先点题,暗示了文章的主旨,然后具有领起下文,为下文张本的作用。

小题2: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对句子含意的理解。这句话出自写背井离乡的感慨中作者讲述的一个老兵的故事,“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是说故乡的土具有特殊性,无法复制。故乡那“童年的声音”、“炊烟”、“牛羊的哞叫”、亲人的“眼泪”是无法配制的。只有来自故乡的土,才有故乡的味道。这里作者借老兵远离故土不能回乡的悲情故事来表达自己背井离乡的伤感。

小题3:

题目分析: 本题考查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实际就是句子在文中的作用,与上题考查含意是另一考点。解答此题一是分析句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二是分析句子在文中结构和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了田园风貌被毁坏的惨象和无可奈何,联系上下文,作者对这种农民上楼给故乡带来的伤害的感慨甚至愤怒之情溢于言表。

小题4: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文章的内容是和标题一致的,所以分析文章主体部分的层次内容即分析出了标题几重含义。本文标题是“故乡的沉沦”,主体部分就是写故乡在哪几方面沉沦了,文章按先后顺序写了“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背井离乡”的感慨,“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的感慨三个方面。

小题5:

题目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一是解释语句的含意,二是分析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三是联系现实和个人实际对语句加以应用性解读,其中联系实际的答题的重要组成部分,答案质量主要体现在这一环节上。此题语句的解释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接下来要分析“灵魂”对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最后是联系现实或文学作品(如《祥林嫂》)谈谈灵魂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民族的意义。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