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填空题

“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是化学学科中重要的观念。酸溶液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酸溶液中都含有                   ;碱溶液也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因此,酸溶液与碱溶液反应一定能生成          ;氢氧化铝用作中和胃酸过多的药物,其反应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反应。

答案

H+    OH—   H2O     Al(OH)3+3HCl  AlCl3 + 3H2O  复分解

题目分析:由于酸在溶液中电离产生的所有阳离子都是氢离子,即阳离子相同,故酸溶液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由于碱在溶液中电离产生的所有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即阴离子相同,故碱溶液也具有一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酸与碱之所以能发生中和反应,是因为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了难电离的水,故酸碱中和一定生成水;所以氢氧化铝和胃酸(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由于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了另外两种化合物,故属于复分解反应。

点评:熟练掌握酸碱盐的概念,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判定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故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从近年出土的印纹陶器看来,我们的祖先早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已经懂得了压印的方法,在陶器上面印成几何纹、水波纹、绳纹、席纹等等不同形状的花纹了。到了战国时代,印章开始出现。最初人们在捆扎简牍的绳结上抹一层泥,在泥上加盖印章,作为封口的印记。

印章上的文字,有的是凹下去的“阴文”,有的是凸起来的“阳文”,都是写的反字,印出来就成了正字。印章通常只有三四个字,大约到了东晋时代,曾经有过一种刻着一百二十个字的大木印。印章最初都是印在泥上的,后来逐渐改印在纸上。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有了石刻文字。东汉时代,政府曾经在洛阳把经书刻在四十二块石碑上,作为标准读本。这便是有名的《熹平石经》。起初人们只是照样摹写,后来有人用湿纸贴在碑上,然后再用墨轻轻地拓,纸上便出现了黑纸白字的拓本。这种技术叫做“拓石”。

印章和拓石,是印刷术的先驱,这些方法导致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通常是用梨木或枣木板,刻出凸起的阳文反字,再把墨涂在文字或图画的线条上,然后铺上纸,用棕刷在纸上刷印,这样便印成了白底黑字的印刷品了。

我国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年代,是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现在,一般学者大致同意发明于唐朝,但在具体年代上,还有不同的说法。根据明朝史学家邵经邦《弘简录》上的记载,我国最早的刻本书,是唐太宗所刻印的长孙皇后的遗著《女则》。刻书的年代大约在贞观十年或者稍后一些。当时,著名的玄奘法师也大量印造普贤菩萨像,散施四方。唐朝贞观初年,政治安定,农业生产相当发达,社会经济欣欣向荣,人民的文化生活也随着不断提高。加上中国的汉字自从魏、晋时代改用楷书以后,到了唐朝已经稳定下来。这种楷体字易写易认,刻字工人刻起来困难较少。这些条件都是雕版印刷术出现的有利因素。

小题1:关于印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陶器上面印成几何纹、水波纹、绳纹、席纹等等不同形状的花纹,这是我们祖先用过的压印方法。

B.最早的印章出现在战国时代,最初是作为封口的印记。经历了从印在泥上到印在纸上的发展过程。

C.印章的字数通常很少,大约到了东晋时代,曾经有过一种刻着一百二十个字的大木印,以后就没有再出现过。

D.阴文是印章上凹下去的文字,阳文是印章上凸起来的文字,都是写的反字,印出来就成了正字。小题2:根据文意,下面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B.《熹平石经》是东汉时人摹写经书的标准读本。

C.拓石技术拓出来的都是黑纸白字的拓本。

D.拓石技术一定要用到湿纸和墨。小题3:关于雕版印刷术的说法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般学者都同意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只是具体年代说法还不统一,所以还是一个长期以来中外学者争论不休的问题。

B.我国最早的刻本书是唐太宗时刻印的《女则》,它见于史书的记载却是在明朝。

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除刻书外仅用于印造普贤菩萨像,这是玄奘法师用来传播佛法的,同时使得雕版印刷术得以传播。

D.雕版印刷术在借鉴印章和拓石技术的基础上,加上唐代稳定使用易写易认,刻字工人刻起来困难较少的楷体字,导致了雕版印刷术的出现。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