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泰山的石头

黄水成

①游泰山这样的千古名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   

②我从中天门开始登山,一路拾级而上。隆冬时的泰山,漫山白雪连片,脚下积雪成冰。泰山上许多古树的叶子都落光了,枝桠冷峻地童指天空,满山乔木墼然无言,少了一些郁郁葱葱,泰山于萧瑟中更见风骨。一缕晨阳从山头上斜照下来,照在这登山的盘道上,这黄褐色的石阶,这黛青色的石壁,还有这灰白、灰黑、灰绿的山石,凛凛然,一山的石头都在这萧瑟中露出了本色,千百年来风雨盘剥,千万年来傲然兀立,成了齐鲁大地最坚挺的脊梁。只要轻轻一闻,一股历史烟尘味就扑面而来。

③不由得抬起头来,仔细打量这一山的石头。它既不温润如玉,也无艳丽的色泽,它粗粝得近乎一棵老松的表皮,加上黑灰色,泰山的石头古朴得近乎一个古人。然而,只要细细辨认,从这若隐若现的粗糙纹理中就不难看出,泰山的石头,浑厚、沉稳、凝重,它天生有坚硬、大气、磅礴的气质。这每一道纹理都富含地质的信息,它是大地母亲留下来再也无法改变的特有胎记。它的年轮,质地,色泽这些娘胎里带来的印记,都专属于泰山,泰山是这一山石头的姓氏。然而,成就泰山石头的厚重并不是它天然的质地,看这一片接连一片的石刻,一路上令人应接不暇,才明白,这一山石头都会说话。

④即使你踏遍千山归来,也不得不承认,泰山石刻数量之巨达到让人惊叹的地步,它几乎涵括了历朝书法发展的脉络。如把泰山石刻编册成书,它足以编制一部厚厚的文化史书。山的石刻,成其千古恐怕还不是书家挥毫泼墨的瞬间,它背后一定还有一双双巧手,才能活生生地把这些书法烙在泰山的石头上,才能毫厘不差,纤毫毕现地把写在绢帛写在宣纸上的字,刻到质地如此坚硬的石头上,这等于一次重新书写,石匠用錾子在石头上重新书写,他们在石头上复活了艺术,用石头的形式记载了历史一个个瞬词,泰山的石头一下有了文化的人格。走近这里的每一片石刻,你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古人似乎在排着队等你和他有一场对话,石头是他们的千年凭证,读着这里的石头就是在读一个汉朝人,读一个唐朝人,读一个个古人,他们把秦汉魏晋唐宋元明清的那些话留到今天对你说。

⑤我久久地坐在盘道的台阶上,这几千级台阶铺陈出来的一条通天道,走过秦皇汉武,走过大唐帝王,也走过康熙乾隆,历史刻下这一张张鲜活的脸谱,他们是时代的地标,天之下的都是他们一个人的。但在君王心中,天土一定有比他更大的权力——另一个君王,于是,他们选定一个黄道吉日,不远万里,浩浩荡荡地来到这座山上搞一个隆重的与天对话仪式——封禅!一代帝国的君王也要在泰山的石头留下几句对天说的话,让千秋万代的子民都能看到他的丰功伟绩。然而,君心莫测,帝王的心思又岂能那么好猜,他装在心底远比要说出来的内容丰富得多,绝非是刻在石头上的那简单的纪录。

⑥我贴在粗粝的台阶仔细聆听,回荡在历史深处是那满山的号子声,是千千的劳工采石铺路的声音。然而,在这满山的石刻中,我独独找不到一块记载他们开山铺路的片言只字。这时候我忽听见錾子亲吻岩石的声音,千锤万凿后把帝王抬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天阶上。他们是脚下的石阶,是最牢固的铺路石。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

(摘编白2010年12月1日《福建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说游泰山“仅靠一双眼睛是不够的”,引导读者与这座千古名山做精神上的交流,体会其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B.第③段起承接上文,侧重描写泰山石头的地质特征,段末点出泰山石头的厚重更源于石刻的人文底蕴,领起下文。

C.第④段写泰山上数量众多的历朝历代的石刻,可以沟通今人与古人的对话,表达了作者抚今追昔、怀古伤今的思想。

D.第⑤段说作为“时代的地标”的帝王,还要不远万里来泰山用隆重的封禅仪式与天对话,作者以此表现帝王的渺小。E.文章以泰山的石头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由山石写到石刻和石匠,再到古代的帝王,由物及人,脉络清晰,层次清楚。 

小题2:文章第②段中划线处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小题3:请根据文本,探析“是他们,铺垫了一个帝国的高度”这句话的涵义。

答案

小题1:C D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小题2:①本段景物描写描摹出隆冬时节草木“默然无言”、冷寂萧瑟的泰山景致,烘托出一种雄浑、凝重的环境氛围;②为下文表现泰山的风骨、泰山劳工的气质,及写泰山石刻“都会说话”等内容作铺垫。(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说法,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3:(6分)【示例】①万千劳工以沉稳、坚毅的品格在泰山上开山铺路,凿石刻字,为帝王铭刻了丰功伟绩。②万千劳工开山刻石为泰山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在石头上记载了一个个历史瞬间,赋予这座千古名山以文化的人格。③作者认为,是泰山劳工的劳动创造把帝王抬到可以与天对话的天阶上,由此表达了对泰山劳工的肯定和敬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1: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对文章思路的考核的题目,C.“表达了抚今追昔、怀古伤今的思想”说法有误,第④段写泰山上的石刻主要的是表现石匠的创造;D.“作者以此表现帝王的渺小”说法有误,作者以此来表现帝王的心思难测,石刻难以完全纪录。

小题2: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景物描写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景物的特征,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上答作用,特征是冷寂萧瑟,作用:烘托出一种雄浑、凝重的环境氛围,为下文作铺垫。

小题3:

题目分析:这是一道探究语句含义的题目,答题是注意语句所在语段的上下文内容然后概括,此句是文章的结尾句,应该和文章的主旨有关,所以答题时要照顾全文,考虑作者的情感。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流泪的滕王阁

  潘碧秀江畔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一览无余,视野里找不到期待的身影。

  我在滕王阁的一隅,独想王勃。

  游人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薄薄地依偎在滕王阁穿越时空的坚强里。站在清冷的滕王阁上,睁眼闭眼间全是王勃清瘦忧郁的神情。斜阳拥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帝王君子犹不见,槛外长江空自流。寂寞的阁上,觥筹交错的场景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附和。我坐在阁的阶梯上独自听江的声音,江波的皱褶里藏着绝代才子王勃。

  阁的忧伤无声息地让我追随。每一寸楼板、每一抹丹朱都在我的心弦上颤动。想为流泪的滕王阁续一首诗,诗里面是伤痕累累的王勃。流泪的滕王阁日日孤寂地走入我梦中,独自徘徊复徘徊。我找不到王勃的诗句,无数醒着的黑暗的夜里,枕着阁影到天明。

  有人说:所有的风景都会拒绝一部分人,偏爱一部分人;所有人,生来都会属于不同风景。在朝堂上得不到肯定的滕王,一再遭遣受贬,然而层层不得意却抹不掉他悠游于世,歌舞人生的脾性。贬到赣江边任小刺史,他仍意兴遄飞地要为自己建一座阁“拍檀板唱歌,举金樽喝酒”,吸引文人才子登临放歌。那个仲秋的日子,王勃的“独角戏”正上演着。他深望着水天相接的江面,感慨人生如江面枝柯,沉浮复沉浮,一腔激情和渴望却在纸上无羁地飘洒,洋洋一派文章,力透纸背的全都是对生活的向往。有人说“厚积”是为了“薄发”,王勃客居剑南数年,终有了其巅峰之作。滕王阁只不过是显其巅峰昂然之姿的一种凭藉罢了。此时的长安,或许已将王勃淡忘得一干二净。谁会在抚筝时,思绪在筝上游移间想起王勃?如今,赣江畔的孤鹜年年此时都要背起王勃馈赠给它们的礼物一上一下翩翩地飞,托起无限秋水长天的风情。

  “物是人非事事休”,游人仍在阁上徘徊留连,眺望阁外水云间,心似江水茫茫,欲拍栏干。浅云灰灰地衬着阁,如一双饱蓄泪水的眼睑。

  扁舟载着一截悠悠的阁影,忧郁地前行,涌起的江浪层层间依稀可见当年王勃的风姿。这个自幼饱读诗书,贯通九经的青年,彳亍于线装书中陶陶然的青年,瑟缩在蜀地的乡居里,不再想读书之外的事情。蜀地去长安已遥遥又遥矣。无人识君,只有在迷惘中放纵文字:《蜀中九日》《盛泉宴》……“每有一文,海内惊瞻”。(杨炯语)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王勃若一心为文,历史也许重新改写吧。王勃在剑南之地逍遥了三年,终究不甘寂寞,踌躇北上,到河南任参军。书生之迂,终惹大祸,龙颜大怒,险丢小命。人生沉浮反复,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下/疲倦和黄昏的鸟一样/面对江水恸哭。江水缓缓流,终有温柔得叫人落泪的时候。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毕竟人生不是“数点扁舟向斜阳”那样诗意、简单而又直观。——人无语,惟有惆怅地醉去。滕王阁不在出产帝王将相的长安,站在这玲珑典雅的阁上,赣江无限风情一览无余,王勃的梦魂可以与阁相依偎至永远了。

  昆德拉说:“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王勃在客居剑南的日子里,也许模拟了日后的种种可能,却没料到人生最绝望的一种可能就立在水中候着。

  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头栽进江里去了,灵魂可依附在江中鱼儿身上?想他经行处会不会开出一江的花来,让鱼儿也欣喜,让鱼儿也惆怅。

  斜阳已成余辉,阁上人去,鸟去,空留一片寂寥。(选自《散文》)

1.文章用了景物描写来开启和结束全文,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有许多耐人咀嚼的句子,你对“人生有许多门,可其中一些门只对一些人是永远敞开的;不要试图去敲门,去敲人生遗憾的门”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文章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五段写到了建造滕王阁的滕王,目的是什么?与中心是否游离?为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第三段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拟人给我们搭建了认识王勃的阶梯:思绪如牵强的秋风,阁影躺在江水里荡漾,都是最好的例证。

B.“物是人非事事休”,滕王阁仍在,可是当年的王勃却如滔滔江水,随着历史淘尽在时光的长河中,感伤的情怀和无奈的思绪蕴含其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王勃忧郁的身影。

C.文章第八段“一介书生咬文嚼字,终有让人品错味的时候。该张皇?迷惘?失落?还是愤懑?”作者意在说明,王勃是被当权者废弃的,含有对王勃命运的愤慨之情。

D.文章第九段“生活是棵长满可能的树”是作者对王勃命运的一种定论,说明人的一生充满了无限的挑战与机遇,要善于把握机遇来实现自我的理想。

E.全文语言含蓄,饱含深情。作者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多方描写和描摹王勃的人生历程,记叙、议论、抒情的适当组合,典型人物的典型塑造,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无限的张力。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