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指他们在自我意识、情感、个性、社会交往、道德等5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

答案

参考答案:

(1)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看法的总和,它是主体“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主要包括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幼儿在2岁之前“人我不分”,2.5至3岁有了初步的自我意识,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与完善起来。他们的自我评价从依从、表面、情绪化的,发展到独立、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价。

(2)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其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是情绪,情绪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如高兴、愉快属积极情绪;害怕、愤怒、嫉妒等属于消极情绪。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的自身需睡要时,可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自身需要时,可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幼儿最初的情绪是广泛的兴奋,以后逐渐分化出痛苦、快乐、恐惧、厌恶、愤怒、高兴、喜爱、嫉妒、欢乐等。母婴依恋是幼儿情绪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

(3)个性是一个人稳定的行为特点和心理倾向性的整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的反映。我们在这里简要介绍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E.H.Erikson)是美国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在每个年龄阶段又有各自的特点,有本年龄阶段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这个核心问题解决好了,既能使人顺利成长,又有利于他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艾里克森把人的一生划分成8个阶段。这8个阶段分别是: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儿童期、青少年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根据艾里克森的理论,幼儿的个性发展取决于他与周围人相互作用时,对他所处阶段核心问题的解决程度。如果该问题解决得好,则形成积极的个性。相反,如果该问题解决得不好,则形成消极的个性。

(4)社会交往是人与人为交流认识或情感而相互作用的过程。幼儿最初的交往可追溯到2~3个月的婴儿时期。此时的婴儿用哭、笑、口部的动作、眼神和成人进行交往。交往对象主要是他的照料者、保护者——母亲。有研究表明,母婴交往的质量和数量将直接影响他以后的交往行为,甚至影响他智力、社会性发展。孩子从母亲那里学习交往的方式和交往技能等。

(5)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为时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他是人社会化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映。在幼儿道德发展的研究方面,皮亚杰和克尔伯格是最有名的两个人。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研究认为:幼儿道德发展水平有明显的阶段性。教师应根据幼儿道德发展的阶段特征实施相应的教育。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西周分封               秦朝疆域                 元朝疆域

材料二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四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三个朝代分别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3分)

(2)根据材料二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3分)

(3)材料三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4分)材料三作者对此看法如何?(2分)

(4)材料四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有何不同。(4分)

单项选择题 A1/A2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