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

读东亚部分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B、C两国首都气候特征的不同点是________。

(2)B国所在半岛地形多山,整个地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简述C所在国冬季和夏季降水的地域差别并分析原因。

(4)简述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原因。

阅读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钓鱼岛距我国大陆约330千米,距我国台湾省基隆市约170千米,位于中国东海大陆架的东部边缘,在地质结构上是附属于中国台湾的大陆性岛屿。钓鱼岛列岛是由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小岛组成,总面积约6.3平方千米,其中钓鱼岛最大,约4.3平方千米。

材料二:左图为我国大陆至钓鱼岛的地形剖面图,右图为我国台湾岛至钓鱼岛的地形剖面图。

(5)从地理角度分析说明钓鱼岛是我国固有的领土。

答案

(1)B国首都为温带季风气候、C国首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B国首都为大陆性季风气候、C国首都为海洋性季风气候。(或C国首都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多,降水的季节变化小,即气候的海洋性强。)

(2)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或东高西低);

(3)冬季日本海沿岸降水量较大,冬季,日本海沿岸盛行西北季风,西北风经过日本海后,水汽含量增加,日本海沿岸山地对气流的抬升多地形雨.(加上沿岸暖流的影响。)

夏季太平洋沿岸降水较多 ,夏季东南季风,太平洋沿岸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上日本暖流的增湿作用)

(4)日本自然资源贫乏,大量原料、燃料等需要进口;这里交通便利,海上运输成本低;沿海城市人口集中,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消费市场大;主要工业产品需要出口销售等等。(或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海港,便于进口原料,出口产品)

(5)①距我国大陆和台湾都很近。②钓鱼岛与台湾岛的成因相同,同位于我国东海大陆架上。

综合题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人川流不息地向海外迁移,其中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  

材料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更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息息相关。一方面,自清朝乾隆以来迅速飙升的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口在进入近代之前达到了4.3亿的最高记录;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这种人口优势不仅没有转变为生产力,反而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的背景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人们被迫背井离乡,迁移成为一条谋生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以荚、法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黑奴贸易废除后,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十分昂贵,贩卖华工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就这样,大量中国人口就被列强和商人以招募劳工的形式贩卖到欧、美、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另外,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的几乎所有不平等条约中都包括了赋予外国在华招募工人的权利这一项内容,从而把西方列强在华招募、掠夺劳工的行为合法化。1893年,清朝政府正式废除了延续了200多年的海禁政策,允许国人自由移民,并设立领事专职保护海外侨民的利益。……突飞猛进的近代航海技术最终将中国人带到了陌生而遥远的异国他乡。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再次掀起新的较大规模移民潮。这一时期,中国调整内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纠正了对“海外关系”的许多错误认识,广大侨眷及海外侨胞成为对外开放、对外联系的最活跃的一部分,他们之中蕴藏着经济和智慧的潜能,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需要走向世界,自我封闭难以发展,中国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的知识才能走向繁荣富强。

70年代后期,中国与长期敌对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关系的改善并建立了外交关系,放宽了移民政策,尤其是向发达国家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为新移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移民突破了他们祖先的行业取向,涉足于居住国的商业、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各行各业,其中有不少人崭露头角,成为本行业的精英。长期以来,华人移民大多数已融于当地社会,成为居住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事务,其地位大有提高。……大陆新移民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大陆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一种标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海外移民高潮的历史背景。(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中国移民高潮的新变化,(6分)说明现代中国移民高潮产生的重大影响。(7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