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如图所示是一种起重机的简图,用它把质量为3×103kg,底面积为1m2的货物G匀速提起.(取g=10N/kg)问:

(1)当货物静止于水平地面时,它对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若把货物匀速吊起8m,用了20s,则货物上升的速度是多少?

(3)起重机对货物做了多少功?

(4)吊起货物时,为使起重机不翻倒,其右边至少要配一个质量为多大的物体?

已知:OA=10m,OB=5m.(起重机本身重力不计)

答案

(1)∵m=3×103kg,g=10N/kg,

∴货物对地的压力为:F=G=mg=3×103kg×10N/kg=3×104N,

而S=1m2

∴货物对地的压强为:p=

F
S
=
104N
1m2
=3×104Pa.                    

(2)∵S=h=8m,t=20s,

∴货物上升的速度为:v=

S
t
=
8m
20s
=0.4m/s.

(3)起重机对货物做的功为:

W=Gh=3×104N×8m=2.4×105J.                                 

(4)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

即G?OA=m0g?OB,

而OA=10m,OB=5m,G=3×104N,

代入数据得:3×104N×10m=m0×10N/kg×5m,

解得:m0=6×103kg.                       

答:(1)它对地面的压强是3×104Pa. 

(2)则货物上升的速度是0.4m/s.

(3)起重机对货物做了2.4×105J的功.

(4)吊起货物时,为使起重机不翻倒,其右边至少要配一个质量6×103kg的物体.

综合题

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而新思想、新文化又推动了政治、经济新一轮的变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如果说古代中国由科举制度孕育的士大夫群体有着较多的一致性的话,那么到了近代因内忧外患,则使得这一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士大夫中最早显示出这种差异性的就是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人,他们是中国开眼看世界的先觉者、先行者。

──摘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材料二 换句话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了某种补偿。1912~1919年初的中国知识界的价值重建运动,可以视为象征。

──摘自许纪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三 中 * * 党人从“左”的理论和路线的束缚中再次解放出来,挽救了党和国家,挽救了社会主义,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在改革开放的关犍时期,邓 * * 突出强调“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并作了深刻阐述。他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摘自《人民日报》

(1)结合史实说明在“龚、林、魏”之后晚清士大夫群体“差异性日渐突出”的具体表现。(4分)

(2)材料二说“这场革命在政治上付出的沉重代价,最终以文化的巨大进步而获得补偿”,谈谈你的理解。(4分)

(3)材料三中所提的两次思想解放分别是什么(2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进步思想文化出现的条件。(2分)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