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选题

如图所示,A、B是两个位于固定斜面上的正方体物块,它们的质量相等,F是沿水平方向作用于A上的外力,已知A与B的接触面,A、B与斜面的接触面均光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对B的作用力大于B对A的作用力

B.A、B可能沿斜面向下运动

C.A、B对斜面的压力相等

D.A、B受的合外力沿水平方向的分力相等

答案

A、AB间的作用力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两力大小相等,故A错误;

B、AB整体受重力、支持力及水平方向的推力,沿斜面和垂直于斜面建立直角坐标系,将重力及水平推力分解,有可能向下的重力分力大于水平推力向上的分力,故AB有可能沿斜面向下运动,故B正确;

C、分别分析A、B,B受重力、支持力及沿斜面向上的A的推力,故对斜面的压力等于重力的分力;对A分析,A受重力、支持力、水平推力;支持力等于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及水平推力沿垂直于斜面的分力的合力,故A、B对斜面的压力大小不相等,故C错误;

D、因AB沿斜面方向上的加速度相等,故AB受到的合力相等,因此它们的合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一定相等,故D正确;

故选BD.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问题。

六国论(节选)

[清]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1.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3.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

  苏洵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辙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5.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