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择题

你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什么战役[ ]

A、莫斯科战役

B、斯大林格勒会战

C、诺曼底登陆战

D、苏军攻克柏林

答案

答案:B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8分,每小题6分)

一切归功于人民

——温 * * * * 中外记者招待会侧记

新华记者 孙承斌 翟伟 李斌  

“本届政府工作走过了四个年头,它告诉我们,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

3月16日上午11时,人民大会堂三楼大厅。国务院 * * 温 * * 在这里会见采访两会的中外记者。真切、简短的开场白,让人们再次领略了 * * 的赤子情怀。

近一个小时前,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表决通过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全国人大连续第四次高票通过他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

大厅内,鲜花吐艳,灯火辉煌。中外记者用热烈的掌声,向中国 * * 致意。

会场外,亿万百姓通过电视、广播等,收看、收听着现场直播……

“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其他权力。”温 * * 的这句话,正是党和政府与人民心心相印的真实写照。

“一个船队,决定它速度快慢的不是那个航行最快的船只,而是那个最慢的船只。”面对中外记者,温 * * 形象地说明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的重要性。

“解决民生问题是要让人民生活得快乐和幸福。这就要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推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去问开花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

温 * * 话音刚落,掌声立刻响起。

农民工忘不了,在 * * 的关心下终于讨回工钱;被艾滋病夺去亲人的儿童忘不了,大年除夕温爷爷和他们一起吃饺子、迎新年;建筑工人、乡村医生、出租车司机忘不了, * * 向基层群众敞开了大门, * * 把他们请进会议室,听取对政府工作的意见……

“我们改革和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这就需要解决民生问题。”温 * * 如是说。

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积极就业政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温 * * 掰着手指,向中外记者一一阐述当前应加快解决的四大重点民生问题。

从全面取消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到出台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具体政策;从实现城市困难群众的应保尽保,到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农村1.5亿孩子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到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一份份沉甸甸的“民生清单”,清晰记录了本届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不懈努力。

时间在飞逝,答问仍在热烈进行……

政治、经济、社会,内政、外交、国防,近两个小时里,温 * * 对11个问题一一坦诚作答。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不必评功摆好。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温 * * 十分冷静。

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在分析中国经济面临的几大问题后,温 * * 坚毅地说,任务“虽然十分艰巨,但是我们抱有信心”。

直面挑战,毫不退缩。 * * 坦诚、自信的回答让在场中外记者频频点头。

信心来自人民,力量来自人民。会前,网民向 * * 提的问题超过了100万条,点击人数超过2 600万人次。正如温 * * * * 所说: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一种信心和力量!

(选自2007年3月17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联系全文,谈谈为什么温 * * 面对政府工作取得的成绩时说“我的脑子里充满了忧患”,面对“十分艰巨”的任务时说“我们抱有信心”?

小题2:温 * * 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语言有何特点?请举例分析。

小题3:请结合作品,联系现实,谈谈政府与民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并有效解决民生问题。

材料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予,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梁启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