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生机勃勃的太阳花

  ①一天清晨,太阳花开了,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闪出三朵小花。一朵红,一朵黄,一朵淡紫色。乍开的花儿,像彩霞那么艳丽,像宝石那么夺目。在我们宁静的小院里,激起一阵惊喜,一片赞叹。

  ②三朵花是信号。号音一起,跟在后边的便一发而不可挡。大朵、小朵,单辨、复瓣,红、紫、蓝、粉一齐开放。一块绿色的法兰绒,转眼间,变成缤纷五彩的锦缎。连那些最不爱花的人,也经不住这美的吸引,一得空暇,就围在花圃跟前欣赏起来。

  ③从初夏到深秋,花儿经久不衰。一幅锦缎,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起初,我们认为,太阳花经久不衰,是因为太阳花喜爱阳光,特别能够经受住烈日的考验。不错,是这样的。在夏日暴烈的阳光下,牵牛花偃旗息鼓,美人蕉慵倦无力,富贵的牡丹也早已失去神采。只有太阳花,阳光愈是炽热,它开得愈加艳丽,愈加旺盛。

  ④但看得多了,才注意到,一朵太阳花,其生命却极为短促。朝开夕谢,只有一日。因为开花的时光太短,这机会就显得格外宝贵。每天,都有一批新的花蕾在等待开放。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可是一见阳光,就即刻开放。花瓣像从熟睡中苏醒过来了似的,徐徐地向外伸张,开大了,开圆了……这样一个开花的全过程,可以在人注视之下,迅速完成。此后,它便贪婪地享受阳光,尽情地开去。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这朵花便不再开放。第二天,迎接朝阳的将完全是另一批新的花蕾。

  ⑤这新陈交替多么活跃,多么生动!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太阳花在开放的时候,朵朵都是那样精神饱满,不遗余力。尽管一朵太阳花,生命那么短促,但整体上它们总是那样灿烂多姿,生机勃勃。

  ⑥开完的太阳花并不消沉,并不意懒。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就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待到秋霜肃杀时,它们已经把银粒一般的种子,悄悄地撒进泥土。第二年,冒出的将是不计其数的新芽。

  ⑦太阳花的欣赏者们,似在这里发现了一个世界,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他们像哲学家那样,发出呼喊和感叹:太阳花的事业,原来是这样兴旺发达、繁荣昌盛啊!

1.依据第④段内容,填空。

时  间  花 的 状 态

日出前:__________________

日出后:即刻开放,开大开圆

日落时: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太阳花能“始终保持着鲜艳夺目的色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效果。

在一层滚圆的绿叶下边,出三朵小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段写太阳花的美丽时,是如何进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

正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侧面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太阳花的世界是“一个科学的、公平的、友爱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的太阳花给了你哪些人生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日出前:它包裹得严严紧紧,看不出一点要开的意思;

日落时:待到夕阳沉落时,花瓣儿重新收缩起来。

2、因为它每天开放的花蕾都不同,每天新陈交替。

3、“闪”把太阳花开放时的动作写的活泼生动,给人一种调皮的感觉。

4、正面描写:通过描写花颜色的缤纷多彩来表现出它的美丽;

侧面描写:通过旁人对它的热爱而突出它的美丽。

5、因为太阳花在完成开花之后,它们将腾出空隙,把承受阳光的最佳方位,让给新的花蕾,自己则闪在一旁,聚集精华,孕育后代,把生命延续给未来。(意思对即可)

6、例: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应该以最好的面孔迎接每一天。要学会推贤纳新,才能使自己繁荣。(意思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节选)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促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种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作者在文中提出要批判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敌论的论据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哪些语句最富有讽刺意味?“我们”有何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自然段侧重批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加粗的词语,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时被国民党书报机关删去的,请问他们当初为何要删去这些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答题 简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