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综合题

(28分)二战后,“现代化研究”在西方产生。学者认为,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涉及到经济领域的工业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以及价值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的互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现代化为主题的体系下,世界近现代史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4~15世纪,现代化的准备或酝酿阶段;16~18世纪,现代化的启动阶段,即现代化过程在西方国家发起;18世纪晚期以后,现代化在西方国家的成熟与发展阶段;19世纪,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社会出现新的转型迹象。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

(1)指出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6分)

(2)20世纪20~30年代,苏联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概括其在经济领域的主要特点,分析其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10分)

(3)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新的变化,分析新变化出现的原因。(6分)

(4)20世纪80年代,我国史学界掀起“现代化研究”的高潮,指出其历史背景。(6分)

答案

(1)具体表现: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2)主要特点: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4分,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其他表述,可酌情给分)

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影响:建国初期,我国基本照搬苏联的经济建设模式,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通过三大改造,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基本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严重的经济困难。 (6分,每点2分,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3)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等。(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4)历史背景:中 * * 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议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双百方针”的重新实施;20世纪80年代邓 * *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题目分析:

第⑴小题:该小题为史实记忆类型,根据时间16-18世纪,英国现代化启动的具体表现主要有政治方面,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经济方面,工业革命的开展;思想方面,早期启蒙思想的产生;社会方面,新兴城市的兴起。

第⑵小题:20世纪20~30年代苏联主要是在斯大林的带领下进行快速的工业化,即所谓的“斯大林模式”,该模式的特征主要有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该模式对中国的影响要分建国初期和后期建设时期来单独表述。

第⑶小题:20世纪中叶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的新变化主要是发展模式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具体原因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盛行;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罗斯福新政的示范效应;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和吸收等。

第⑷小题:该题也主要考察学生对80年代中我国“现代化”内容的记忆与再现,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经济建议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解放,邓 * * 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步伐加快;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及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等。

单项选择题 A3/A4型题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