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论述题

(3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9年12月21日,社科院发布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0年群体性事件仍然保持着多发的态势。尽管事态早已平定,但瓮安事件、湖北石首等群体性事件依然使人不寒而栗。群体性事件是因为一些地方在加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当中,积累了很多历史上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造成的民怨太深。

材料二  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草案。根据现行相关法律,每96万农村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每24万城市人口选举1名全国人大代表。2009年10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审议了《选举法修正案(草案)》,明确规定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从公民与国家的关系角度谈谈如何处理好此类事件?(10分)

(2)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说明政府为何要处理好此类事件?(10分)

(3)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的政治学依据?(12分)

答案

(1)①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这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决定的。(3分)

②国家应依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国,正确行使国家职能,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依法行政。(4分)

③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把依法行使权利与自觉履行义务相结合,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3分)

(2)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处理好此类公共事件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民当家作主;(3分)

②国家有履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缓解矛盾是保障人民民主的体现,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3分)

③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处理好群体性事件,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关注民生,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更好的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4分)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消除选举中的城乡差异,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4分)②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4分)③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城乡居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被选举权。(4分)

题目分析:(1)本题限定的答题所用知识点的具体角度为“公民与国家”的知识。解答本题需要学生首先明确这一角度包括哪些具体的小知识点;其次,需要学生仔细阅读材料以从中找出答题的突破口。解答本题学生可从我国的国家性质、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遵循的原则等角度展开说明。

(2)本题限定的答题所用知识点的具体范围是“政府”。解答本题学生可以从政府的性质、宗旨、职能、原则等角度展开,并结合材料将答案写完整。

(3)解答本题需要学生仔细阅读题中材料及设问,并回忆所学课本基础知识,从中找到答题的思路。本题学生可从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公民的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等角度展开说明。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