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炊烟是什么

雷传桃

  ①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文化;有人说,炊烟是种在屋顶上的精神的庄稼;有人说,炊烟是抓在天空手里的小辫子;有人说,炊烟是一种朴素的记时方式;有人说炊烟是围着锅台转的娘对野孩子的柔声呼唤;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说,炊烟是一种能让人感动得落泪的风物,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③城市里,炊烟已然绝迹。没有土灶,没有柴草,没有烟囱,哪有炊烟?厨房革命,革掉的自然是老掉牙的炊烟的命。人间烟火,不必炊烟。时代的推陈出新,似乎炊烟与繁荣水火不相容。

  ④乡村是炊烟的最后一块领地。如今的乡村,早已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去年的燕子辗转归来,居然“找不到北”,旧巢旧巢安在否?燕子难觅旧巢,归人难觅炊烟。液化气、沼气和电,取代了土灶、柴草和炊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

  ⑤找一个晴好的冬日,我出发了。落叶树光秃秃的,视野开阔,无遮无拦。我经过微绿点点的麦田,目极之处是地平线,地平线上是几间老屋子,竖起一根烟囱,像桅杆一样挺拔。早晨、中午和傍晚,烟囱分时段袅出一笔炊烟,蓝得自在,蓝得纯粹,蓝得无限透明。哇噻——

  ⑥可是,这不可能。“实践”等于“落空”,像是一块满怀试探性质的石头抛进了无穷无尽的深渊,节节拔高(鳞次栉比、日新月异)的乡村里,炊烟稀罕得像出土文物似的。

  ⑦我以一个诗人的浪漫,想象着无家可归的自己,在乡村,择一高地,学习鲁滨孙,以祖传的勤劳和智慧,盖一间土房子,砌一座土灶,烟囱通向屋外,捡来柴草,烧锅做饭,炊烟像快乐的孩子在屋顶上一蹦三尺高……锅里煮着生活,烟囱袅起炊烟。我一个箭步,跑到屋外,如炬的目光贪婪地呼吸着久违的带有草木气息的微温的炊烟,他乡遇故知一样不能自已……

  ⑧老实说,我被自己亲手创造出来的炊烟征服了。

  ⑨炊烟在我心里袅出一笔葱茏的诗意。 ⑩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我嗅见了万千种气息,温馨而甜畅的家的气息。我心沉醉呵!

  炊烟在我心尖上打上了一个硕大的结……

  也许,终有一天,我在课堂上讲解炊烟时,费尽口舌,打尽手势,孩子们仍然将头摇成拨浪鼓,满头雾水的样子让我心焦。我灵机一动,置课堂教学常规于不顾,燃起一支香烟,注目淡蓝的烟雾袅袅升起,声情并茂地说,看,炊烟就是这个样子!

1.概括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第①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理解第⑩段作者所说的“我对炊烟的理解超越了贫穷的局限”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⑥段加粗的“节节拔高”可以换成“鳞次栉比”或“日新月异”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也有人说,炊烟的消失,是一种进步。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作者借炊烟“正在马不停蹄地消失”,抒发对温馨而舒畅的过去生活的怀念。

2.略。

3.在作者眼中'炊烟是家的象征,是亲情的象征,是一种温馨而舒畅的生活的象征。

4.不能。因为“节节拔高”体现了乡村的渐变,“也植入了城市的因子,旧貌换了新颜”,使炊烟也稀罕起来。“鳞次栉比”即不能体现变化的过程,也不符合乡村的现实:“日新月异”,过于平淡和抽象

5.无标准答案。言之成理,条理清楚即可。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共用题干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