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理解。

  好一个安塞腰鼓!

  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疾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它(     )着你,(     )着你,(     )着你。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

  多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儿,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除了黄土高原,哪里再有这么厚这么厚的土层啊!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1.从下面的词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入第②段。

震动 震撼 照射 烧灼 逼迫 威逼

2.说说第二段中画线句子包含了怎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粗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说说它在文中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震撼、烧灼、威逼

2.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亿万黄土高原上的农民发出巨大力量。(意对即可)

3.排比,对安塞腰鼓意义的高度评价。(意对即可)

4.这隆隆的战鼓如同报晓的鸡鸣,它说明中国将进入一个腾飞的新时代。(意对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多巴胺与人的幸福感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简称“DA”。它是一种神经传送素,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我们的情绪,尤其是幸福和快乐的情绪,统统受多巴胺控制。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我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而从另一方面看,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也都是有多巴胺方面的生理根源的。看到了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必然产生这样的追问:通过技术手段寻求人的精神幸福的前景如何?

既然多巴胺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只要我们在技术上能够人工合成多巴胺,将其植入缺少它的那些人的脑内,似乎就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或情绪问题,从而也增强了人的幸福感。在目前人们的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幸福感如此匮乏的年代,如果技术能为我们解决幸福感的问题,无疑是发挥了最重要的人文功能。传统的精神幸福是靠人文手段解决的,即使在物质生活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如果具有丰厚的人文追求,人也是可以获得幸福感的,所以印度人才能拥有和新加坡人相同的幸福指数。这表明,至少在目前,人文手段的作用依然是很大的。

问题是随着技术手段的作用日益增大,这种技术在将来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这种技术手段是否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一是这种幸福感的真实性问题。这种幸福感可恰当地被称为“人工幸福”,因此多少带有“虚拟幸福”的性质,甚至与“虚假的幸福”联系在一起。它是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幸福?二是这种幸福感的内容问题。由技术手段造成的幸福感似乎是无对象无原因的幸福感。与在人文手段中,由有人文内容的对象激发了多巴胺的分泌从而导致了一种愉快的感觉不同,它是仅有多巴胺而无内容所导致的高兴。这种无原因、无对象的喜乐是否还属于精神正常的范畴?三是这种幸福感的持久性问题。因为较多的多巴胺从一定意义上就意味着不平静,而不平静就是一种消耗,就是付出生理和心理代价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原则上不可能持久的幸福感。四是这种幸福感的负面作用问题。首先,采用技术来解决心情好不好的问题,很可能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这类似于药物依赖和成瘾,这就是吸毒成瘾和上网成瘾的机理。其次,我们在多巴胺的控制下,无论面对什么境况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无视现实的阴暗面或忘掉人世间的罪恶而保持幸福感是否就成了阿Q式的精神麻木?多巴胺是否就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所以说,无论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在造就幸福感时多么有效,它都不可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从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以创造精神内容为目的的人文手段的作用。我们要合理追求一种技术与精神的适度融合,人文对技术手段的完全拒斥和完全归顺都是不可取的。

(摘自《社会学家茶座》总第16期)

小题1:下列对“多巴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是一种控制人情绪(尤其是幸福、快乐的情绪)的脑内分泌物的化学物质。

B.多巴胺是一种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的化学物质。

C.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植入人脑内就能解决人们精神或情绪问题的化学物质。

D.多巴胺是一种可人工合成,很可能使人形成技术依赖或“技术成瘾”的化学物质。小题2:下列表述不属于“多巴胺与人的精神状况以及人的幸福感之间的关联”的一项是(  )

A.在充足的多巴胺作用下,人们可以感觉到爱和幸福,从而增强自己的幸福感。

B.从生理根源方面来说,人的一切精神性不良都是与多巴胺方面有密切的关系。

C.在多巴胺的控制下,人们总能保持幸福感和快乐的心情,不再有不满和愤怒。

D.多巴胺这种技术方式造就幸福感是有效的,但它不能解决精神的内容问题。小题3: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A.文章探讨了运用技术是否会成为获得幸福感的主要手段及这种技术是否会带来新问题等内容。

B.作者在对技术手段和人文手段的比较中,提倡要合理追求一种科学技术与人文精神的适度融合。

C.人文手段和技术手段都能给人带来幸福感,但两种手段所引起幸福感的具体内容却是不相同的。

D.采用技术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尽管有负面作用,但也不必担心多巴胺就此成了一种精神麻醉剂。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