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完形填空

It was an early morning in summer. In the streets, sleepy-eyed people were moving quickly, heading towards their ___1___. This was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___2___ day in New York City. ___3___this day was to be different.

Waiting ___4___ the crowded streets, on top of a ___5___ 110 stories high, was Philippe Petit. This daring Frenchman was about to ___6___ a tightrope(绷索) between the two towers of the World Trade Center.

Philippe took his first ___7___ with great care. The wire held. Now he was ___8___ he could do ___9__ only a balancing pole. Philippe walked his way across, a ___10___ of 131 feet.

Soon the rush-hour ___11___ began to notice. What a ___12___! There, 1350 feet above the street, a ___13___ figure was walking on air.

Philippe made seven ___14___, back and forth(来回). He wasn’t satisfied with just ___15___. At times he would turn, sit down, and ___16___ go on his knees. Once, he had the astonishing ___17___ to lie down on the thin thread. And thousands of ___18___ watchers stared with their hearts beating fast.

After the forty-five-minute ___19___, Philippe was taken to the police station. He was asked ___20___ he did it. Philippe shrugged(耸肩) and said, “When I see two tall buildings, I walk.”

1. A. job B. homes C. buses  D. offices

2. A. working B. hot     C. same   D. ordinary

3. A. And       B. So      C. But     D. Thus

4. A. for  B. in       C. by      D. above

5. A. roof       B. position      C. wall    D. building

6. A. throw     B. walk   C. climb  D. fix

7. A. act  B. landing      C. step    D. trip

8. A. sure       B. uncertain    C. glad    D. nervous

9. A. Through B. Against      C. With   D. On

10. A. distance       B. height C. space  D. rope

11. A. streets   B. crowds       C. passengers  D. city

12. A. height  B. pleasure     C. wonder      D. danger

13. A. great    B. strange       C. public D. tiny

14. A. experiment  B. circles C. trips    D. movements

15. A. walking       B. staying       C. acting D. showing

16. A. almost  B. even   C. often   D. rather

17. A. spirit    B. result  C. strength      D. courage

18. A. patient  B. terrified     C. pleased       D. enjoyable

19. A. show    B. trick   C. try      D. program

20. A. how     B. why    C. whether      D. when

答案

1---20    ADCDD   BCACA   BCDCA   BDBAB  

一个夏天的早晨,一个人在110 层楼的高空走绷索,并作了不少精彩表演,同时也引来了不少来往行人的围观。

1. A。因为是一大清早,所以不应是赶回家,因此排除 B;而选项 C、D都因为其含义太狭窄(去赶车或去办公室)而不能被选择。

2. D。从前文看:一个夏天的早晨,睡意未醒的人们匆匆赶去上班,这是一个普通的(ordinary)画面、平常的(ordinary)一天。

3. C。前面说这是普通的一天,而这里又说这一天将会有所不同,意思转折。

4. D。从下文可知:Philippe Petit 是在 110 层的高楼上走绷索,所以他是等候在这拥挤的街道“之上”(above)。

5. D。既然有110 层(stories)之高,这显然是指 building,因为其他几个选项均不具备“层”(stories)这样的内涵。

6. B。从下文看:这是“走绷索”,其他选项显然不合其语境。

7. C。这里是指:小心地走了第一步(step),语感好的考生多少也会意识到 take a step 是习惯搭配。

8. A。从下文看:他走绷索动作十分熟练;不仅能在绷索上走,而且能在上面坐下、跪下甚至转身等。所以这里当他开始拿着平衡棍走绷索时,他应是很“有把握”(sure)。

9. C。这里的 with 意为“用”。

10. A。从上文看,这绷索是“在世界贸易中心的两个塔之间”,所以他走过的是一段 131 英尺宽的“距离”。

11. B。从其后的 began to notice(开始注意)可知其主语应是“人”,因此可以排除 A和D;又因为 passengers 意为“乘客”,显然不合题意。

12. C。一个人在 1350 英尺高(110层楼高)的高空中走绷索,这当然是“奇迹”(wonder)。

13. D。在地面上看 1350 英尺高的空中的一个人影,这个人肯定“很小”(tiny)。

14. C。从语境(尤其是其后的 back and forth)显然可以看出只有 C 才最适合。

15. A。从上文可知(同时请注意 just 这个词对语境的影响)。

16. B。从前后动作的难度来看,显然 go on his knees 要比前面的 turn, sit down 要难,所以这里用 even(甚至)这个词来表示这种更一步的意思。

17. D。能在这样的高空作这样精彩的表演,已很不容易。而这里文章又说他有一次还在这细细的绷索上“躺下”(lie down),这当然需要“胆量”或“勇气”(courage)。

18. B。从常识可知。另外其后的 with their hearts beating fast 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暗示我们这里应填 terrified。

19. A。从上文可知这是一场 45 分钟的“表演”(show)。

20. B。从上文显然可知。

阅读理解与欣赏

托尔斯泰传

[法]罗曼·罗兰

①在法兰西,多少人认为托尔斯泰不只是一个受人爱戴的艺术家,更是一个朋友,最好的朋友,是全部欧罗巴艺术中唯一的真正的友人。既然我亦是其中的一员,我愿对这神圣的回忆,表示我的感激与敬爱。

②我懂得,托尔斯泰在我的精神上将永不会磨灭。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终于在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托尔斯泰的译本在所有书店中同时发售,而且是争先恐后般的速度与狂热。1885至1887年间,巴黎印行了《战争与和平》等很多作品。在几个月中,几星期中,我们发现了含有整个的伟大的人生的作品,反映着一个民族,一个簇新的世界的作品。

③那时我初入高师。我和我的同伴们,在意见上是极不相同的。在我们的小团体中,有讥讽的现实主义思想者,如哲学家乔治·杜马,有热烈地追怀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诗人,如舒亚莱,有古典传统的忠实信徒,有司汤达派与华格耐派,有无神论与神秘主义者,掀起多少辩论,发生多少龃龉;但在几个月之中,爱慕托尔斯泰的情操使我们完全一致了。各人以各不相同的理由爱他:因为各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而对于我们全体又是人生的一个启示,是开向广大宇宙的一扇门。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家庭中,在我们的外省,从欧罗巴边陲传来的巨声,唤起同样的同情,有时是意想不到的。有一次,在我故乡尼佛纳,我听见一个素来不注意艺术、对于什么也不关心的中产者,居然非常激动地谈着《伊凡·伊列区之死》。

④我们的著名批评家曾有一种论见,说托尔斯泰思想中的精华都是汲取于我们温暖的浪漫派作家乔治·桑和维克多·雨果。不必说乔治·桑对于托尔斯泰没有影响,托尔斯泰是决不能忍受乔治·桑的思想的,也不必否认卢梭与司汤达对于托尔斯泰的实在的影响,总之把他的伟大与魅力认为是由于他的思想而加以怀疑,是不应当的。他的力量并不在于思想本身,而是在于他所给予思想的表情,在于个人的素养,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

⑤不论托尔斯泰的思想是否受过影响,欧罗巴可从没听到像他那种声音。除了这种说法之外,我们又怎么能解释听到这动人心魄的音乐时所感到的情绪的激动呢?——而这声音我们已期待得那么长久,我们的需要已那么急切。流行的风尚在我们的情操上并无什么作用。我们之中,大半都像我一样,只是在读过了托尔斯泰的作品之后才认识特·伏葛著的《俄国小说论》,他的赞美与我们的钦佩相比已经逊色多了。单是赞赏作品是不够的,我们生活在作品中间,他的作品已成为我们的作品了。我们的,由于他热烈的生命,由于他青春的心。我们的,由于他苦笑的幻灭,由于他毫无怜惜的明察,由于他与死的纠缠。我们的,由于他对于博爱与和平的梦想。我们的,由于他对于文明的谎言加以剧烈的攻击,也由于他的现实主义,由于他的神秘主义,由于他具有大自然的气息,由于他对于无形的力的感觉,由于他对于无穷的灵感。

⑥这些作品之于今日,不亚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之于当时:是我们的力量、弱点、希望、恐怖的明镜。我们并未考虑把这一切矛盾加以调和,把这颗反映着全宇宙的复杂心魄纳入狭隘的宗教的与政治的范畴;我们不愿效法人们,学着浦尔越(Paul Bourget)于托尔斯泰逝世之后,以个人的党派观念去批评他。仿佛我们的朋党竟能成为天才的度衡那样!…… 我们会顾忌到但丁与莎士比亚是属于何党何派的吗?

⑦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因为我们本能地感到在这样的心魄中,一切都有立场,一切都有关联。

(选自《名人传》,有删改)

小题1:分析“这是 1886年,俄罗斯艺术的美妙的花朵终于在法兰西土地上出现了”一句的表达效果。(4 分)

小题2:在评价托尔斯泰时,文中提到了哪些不妥或错误的做法? (5分)

小题3:请从托尔斯泰的作品内容方面,概括作者 “托尔斯泰,我们爱他整个”的原因。(6 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