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问答题

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其产生原因是存在压强差.

(1)图甲为化学教学中所用的喷泉实验装置.

某同学用该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在烧瓶中收集干燥的CO2气体,胶头滴管中加入了足量的浓NaOH溶液,烧杯中盛有滴有酚酞的蒸馏水.实验时,首先将胶头滴管中的浓NaOH溶液挤入烧瓶中,振荡使其充分反应后,按图所示安装好.

①当打开止水夹时,看到喷泉现象产生,产生喷泉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②实验中观察到烧瓶中液体变红色,说明液体显______.

③为保护实验成功,你认为实验时应注意的问题是:______.

(2)图乙为重新设计的喷泉装置.

①在图乙的锥形瓶中,分别加入足量如下物质,反应后可能产生喷泉的是______.(填序号)

A.CuCl2与NaOH溶液 B.Na2CO3与稀盐酸C.MnO2固体与KClO3D.金属锌与稀硫酸

②能形成这种喷泉的反应条件是______.

③在图乙中锥形瓶外放一大烧杯,锥形瓶中加入酒精,大烧杯中加入冷水后,再加入足量下列物质,结果也产生了喷泉,大烧杯中加入的物质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固体氢氧化钠        B.硝酸铵        C.浓硫酸        D.生石灰

(3)比较图甲和图乙两套装置,从产生喷泉原理来分析,它们的不同点是:图甲______.图乙______.

(4)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与上述图乙装置原理相似的现象有______(仅举一例).

答案

(1)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使瓶内压强减小,在外界气压的作用下,水被压到瓶内,形成喷泉现象,要保证实验成功,必须 形成明显的压力差,所以要求二氧化碳被充分吸收(即氢氧化钠量足),装置气密性良好,酚酞在碱性溶液中变红,所以说明溶液呈碱性,故本题答案为: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使烧瓶内气压减小,②、碱性,③、氢氧化钠浓度要大,装置气密性要良好(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2)根据图乙装置可知,要形成喷泉,在锥形瓶中需要形成较大的压强,把锥形瓶中的液体压入烧瓶,而要产生压强差,锥形瓶内可以产生气体,也可以利用放出的热量使压强增大,A.CuCl2与NaOH溶液 反应不产生气体,压强不变,B.Na2CO3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压强增大,C.MnO2固体与KClO3常温下不反应,压强不变,D.金属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压强增大,锥形瓶中加入酒精,要形成喷泉现象,需是酒精变为酒精蒸汽,需要大量的热,所以本题答案为:①、B D,②、产生压强差,③、ACD;

(3)比较两图可以看出,甲是烧瓶内气体被消耗,压强减小,产生压力差,乙是在锥形瓶内产生气体或有大量的热放出,使压强增大,所以本题答案为:烧瓶内压强减小,产生压力差.锥形瓶内压强增大,产生压力差..

(4)喷泉实验利用的原理是压强差,在生活中的应用就是喷泉,所以本题答案为:广场喷泉.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______,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______。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______,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______,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节选自《游褒禅山记》)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而欲出者怠:懈怠

B.不出,火尽且:将要

C.夫以近,则游者众夷:平坦

D.此余之所也得:心得小题2:对下面各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②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③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④其孰能讥之乎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C.②③相同,①④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小题3: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语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虫鱼,往往有得

B.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而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C.至于忧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小题4: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其下平旷,有泉侧出

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而其见愈奇

D.火尚足以明也小题5:对上面两段文言语段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详细地记述了自己游览褒禅山前洞和后洞的情形,突出了它们迥然不同的环境特征。

B.第一段末,作者在懊悔自己未能尽游览之乐的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怠而欲出者”畏难怕苦思想的批评。

C.第二段由“于是余有叹焉”一句承上启下,强调了在“志”、“力”、“物”这三个成功条件中,“志”是最根本的。

D.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刻揭示了对人生、事业的追求,也需要有坚定的志向的道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