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1—5题。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过1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1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邈远。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 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阅读全文,说说“城市农夫”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语境,品味语言。

⑴第⑤段中“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光洁无瑕的美玉”在文中比喻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赏析下面句子: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B、④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C、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 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D、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6、阅读④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

  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摘自2007年央视春节晚会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心里话》)

舅舅流下了_________________的泪水,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意指进城务工(打工)的农民,这个题目把城市和农民联系在一起了。

2、《背影》中家境的艰难,父亲尽心尽力支撑家庭以及对子女的关爱引发孩子们想到自己的父亲。

3、每月收获近千元的现钞;使孩子在知识面前拥有尊严;使他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更好一些。

4、(1) 繁华似锦的城市。

(2) 形象地表明“我”深深地理解舅舅打工的艰 辛和家庭责任之重。(意对即可)

5、C 

6、示例:

(1)舅舅流下了自豪(骄傲)的泪水, 因为他从这些孩子身上想到了自己的孩子也是爱父母,有志气的。

(2)舅舅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样的农民工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和尊重。(意思符合情境即可)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霍子衡

  霍子衡,字觉商,南海人也。举万历中乡试历袁州知府。及官太仆时,绍武清兵入城,而广州不守。子衡乃召妾莫氏及三子应兰、应荃、应芷,语之曰:“《礼》‘临难毋苟免’,若辈知之乎?”三子皆应曰:“惟大人命!”子衡援笔大书“忠孝节烈之家”六字,悬中堂,易朝服,北向拜,又易绯袍家庙。先赴井死。妾从之,应兰偕妻梁氏及一女继之,应荃、应芷偕其妻徐氏、区氏又继之。惟三孙得存。

  【注释】①〔万历〕明神宗朱翊公元的年号(公元1573—1619年)。②〔乡试〕明清两代在省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的考试,考中的称举人。③〔太仆〕官名。④〔语〕对……说。⑤〔若〕你。⑥〔绯袍〕红色官服。⑦〔谒〕拜见,祭拜。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划一处)。

子 衡 乃 召 妾 莫 氏 及 三 子 应 兰、 应 荃、 应 芷

2.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官太仆时(   ) (2)大人命(   )  (3)朝服(   )

3.用自己的话说说“《礼》‘临难毋苟免’,若辈知之乎?”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霍子衡在兵败临死之前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霍子衡身上体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