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

  我是个乡下孩子。母亲是土生土长的乡下人,没什么文化。但没文化的母亲对孩子的爱并不会因为愚昧、不科学的原因而比有文化的母亲少一分,只不过有的时候会以“特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已。

  念高三那年的一个周末,母亲第一次搭别人的车来到县城的一中。在递给我两罐咸菜后,又兴奋地塞给我一盒包装得挺漂亮的营养液。我惊讶地问母亲:“咱家那么困难,买它干什么?”母亲很认真地说:“听人家说,这东西补脑子,喝了它,准能考上大学。”我摩挲着那盒营养液,嘟囔着:“那么贵,又借钱了吧?”母亲一笑:“没有!是用手镯换的。”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母亲走后,我打开一小瓶营养液,慢慢地喝下那浑浊的液体,没想到我当天晚上便被送进医院。原来母亲带来的那盒营养液是伪劣产品。回到学校我把它全扔了。

  当我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母亲欣然道:“那营养液还真没白喝呀,当初你爸还怕人家骗咱呢。”我使劲儿点着头。

  一个炎炎夏日,正读大学的我收到一个来自家里的包裹单。我急匆匆赶到邮局取邮包,未及打开那个晨三层外三层包裹得格外严实的小纸箱,一股浓浓的馊味已扑面而来。屏着呼吸打开才发现里面装的是5个煮熟的鸡蛋,经过千里迢迢的邮途,早已变质,发臭。心里禁不住埋怨:也不动动脑子,这么大的城市,什么样的鸡蛋吃不到?大热天的,还那么老远从乡下寄,肯定要坏的。

  很快,母亲让邻居代写的信飞至。原来,前些日子家乡正流行一种说法,叫母亲买5个鸡蛋,煮熟了送给儿女吃,就能保儿女的平安,母亲在信中还一再嘱咐,让我一定要一口气吃掉那5个熟鸡蛋……

  读信的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放暑假回家,母亲问我鸡蛋是否坏了,我笑着说:“没有,我一口气都吃了。”于是,我看到母亲一脸的幸福,阳光般灿烂。

  毕业前,我写信告诉母亲我有女朋友了。母亲十分欢喜,很快寄来了一条红围巾。当我拿给女友时,她不屑地说:“多土啊,你看现在谁还围它?”女友说得没错,城里女孩子,几乎没有一个围这种围巾的。

  后来,我跟女友的关系越来越淡,最后只得分手,那日,我问她:“那条红围巾呢?”“那破玩意儿我再给你买一打。”我当然没有要一打,只是心里充满悲哀,为母亲那条无辜的红围巾。

  后来当我和妻子恋爱时,我送给她的第一件礼物,就是跟母亲那条一模一样的红围巾,并告诉她是母亲买的。妻很能珍惜。

  后来,母亲曾自豪地跟很多人说:“一条红围巾,一下子就帮儿子拴住了一个好媳妇……”

  看着母亲那一脸的喜悦,我当然不能告诉母亲,这个媳妇不是用那条红围巾“给拴住的”……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我只要知道母亲是爱我的,而我能给予母亲的最大安慰就是——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所以这三件事的真相我决定永远不告诉母亲。

1、概括文中的“三件不能让母亲知道真实结果的往事”,每件不超过15个字。(提示:从母亲角度回答)

第一件: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件: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件:母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表达作用。

【例句】:那只漂亮的银手镯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是贫穷的母亲最贵重的东西了,多年来一直舍不得戴,压在箱底。

【作用】:“最贵重”的东西拿来换了“营养液”,可见母亲爱子之深,望子成龙之切。

  读信的那一刻,我心里暖融融的,仿佛母亲就站在面前,慈祥地看着我吃下了5个鸡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决定将这三件事的真相永远不告诉母亲的内在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故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用一个句子进行表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卖手镯买营养液;②夏天给我邮寄熟鸡蛋;③给我的女朋友送红围巾

2、“暖融融”写出了“我”理解母亲后的感动和幸福。(意对即可)

3、让母亲知道正是这爱成就了儿子的人生幸福。(意对即可)

4、母亲是一个愚昧而没有文化,但爱子心切的人(应抓住“爱子”“愚昧”这两点来谈)

阅读理解与欣赏

奇迹(11分)

①那年,文参加高考,以六分之差落榜了。

②那晚,文把窗外的月光望了一夜。

③吃早饭时,文对爹说:“爹,我想复读一年。”

④听了这话,爹白了他一眼,说:“算啦!回家帮我吧!”

⑤文知道爹的脾气,爹决定了的,九头牛也拉不回,错了也不改。何况这次,爹没错。

⑥那年,家里真是陷入了困境:奶奶病故了;刚埋了奶奶,娘又病了;家里贷款买的那头奶牛也不明不白地死了;村里还要庄基排队。两个弟弟还在上小学。家里就一个劳力了。

⑦这天晚上,文听了一夜的蛐蛐叫。

⑧第二天天刚亮,文就去找爷爷。文知道爹是个大孝子,爷爷的话,爹句句听。爷爷很疼文,立马去找爹。爹听了爷爷的话,气呼呼地说:“叫他复读,你能挣回钱来?”一句话问得爷爷不吱声儿了。

⑨文去找爹的好朋友赵伯。赵伯和爹在堂屋里谈了半天,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⑩文咬咬牙,骑上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去县城中学找当教师的姑父。这是最后一线希望了。

⑾半下午,文用自行车把姑父捎回家,姑父的脸晒得通红,文浑身出汗了,像刚从河里爬出来一样。

⑿姑父一口水也顾不上喝,就坐在正扎笤帚的爹身边:“叫娃复读吧!”

⒀爹硬硬地说:“家里没钱!”

⒁姑父说:“我供他!”

⒂爹白了他一眼,说:“你供他一年,他考不上,还要读,你供吗?”

⒃姑父坚决地说:“供!”

⒄爹连珠炮似的说:“还考不上你供吗?考上了你供吗?”

⒅气得姑父胸脯一起一伏地走了。

⒆文真想冲上去,给爹两脚,可他不敢。文也是个孝子呀。

⒇文默默地走到家后面的窖背上,靠着一棵柏树,无力地软了下去。文的脑幕上闪现出一双双专注听课的脸,文的耳畔回响着脆生生的上课铃声。

(21)这时侯不知哪儿的广播里传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的歌声。歌声里,文流下了伤心的泪:我的脚下哪有路?我的脚下明明是崖呀!

(22)不知过了多久,文听到谁在叫他。这声音多么熟悉而亲切呵!文把头倔强地扭过去。爹走上来,和蔼地说:“娃,咱回!”文硬硬地答:“我不!”爹问:“你要咋?”文大声说:“你不叫我复读,我就从这里跳下去死掉算啦!”

(23)文想用这话激怒爹,让爹狠狠地打他一顿,这样,他心里也许好受些。

(24)谁知,听了他的话,爹的眼睛却湿了,他一下子把文拉起来,拉进他的怀里,激动地说:“爹答应你!”

(25)听了这话,文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把眼睛瞪得老大。

(26)爹说:“你找爷爷,找你赵伯,找你姑父,你把爹给感动啦!冲着这股牛劲,还怕考不上大学?爹就是把腰挣弯,也要供娃复读!”

(27)“爹!”文大叫一声,把爹抱住,热泪如泉涌。

(28)文复习了一年,考上了北京大学。

(29)只要有1%的希望,就用99%的努力去争取,这时,事情往往会出现转机,甚至产生奇迹! 不是么?

小题1:文中揭示产生“奇迹”的前提条件的一句话是:(2分)

                                                                                             

小题2:结合全文,第5段中交代了“爹”的脾气有什么作用?(3分)

                                                                                   

小题3:文中划线句中的划线字“扭”表现了“文”当时怎样的心理?(2分)

                                                                                       

小题4:阅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心里话要对主人公“文”说吗?请结合自身实际,写出你的心里话。(不少于60字)(4分) 

                                                                                 

                                                                                  

单项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