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空山鸟语

郭枫

  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在朝来金色的阳光里,我喜欢用大半天时间,去谛听两只鸟在我头顶上鸣叫。他们总是用五个不同的音符串成一支歌。一只先唱,另一只接着,缠缠绵绵,重重复复,透明的情意,像滑滴在青石上的一线灵泉从歌声里迸落。鸟喜欢唱的歌,人不一定听得懂;其实人爱不爱听都是一样,鸟是唱给鸟听的。

  山雀是顽皮的精灵,老是成群结队地撒野,老是呼朋唤友,兴奋地吵闹。山雀们短促而嘹亮的鸣声,让人来不及凝神,只感到一阵轻快的音乐雨,散乱地、急骤地、漫天撒来,直把你全身淋透,而后,雨过天晴,在你阴翳的心版上引进阳光,在你灰白的生命里加上色彩,把你浸于奔放的欢乐而又有些淡淡的悒郁里。不是么?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谁,没有山雀子一样的欢乐时光呢?可是,少年的好时光,总是流逝得太快又太恍惚,谁又能永远像山雀子那样的欢乐呢?想想看,人,制造出自己的桎梏,把自己套牢,乃是自然中最可悲的族类啊!但山雀们却不管这些,不管你快乐不快乐,不管你忧伤不忧伤,不管你有多少无聊的思想,山雀们,什么都不管:它们飞翔像一阵旋风卷起,它们落下像一片云彩罩地,为了欢乐,它们是忙碌的。难得的是有这片深山广林,要不,这些喜欢唱歌的精灵向何处容身? 

  过午之后,山林便到了入睡的时刻,高照在千山之外的秋阳,朦胧的光线竟灵空得如同饮醉了的月华透着微酸,透着温柔,敛起那份耀眼的光彩,任凭幽谷深林去制造秋日的奥秘了。山林睡了,鸟儿们静默了。踏一坡金黄的落叶,踏一地斑驳的树影,也踏着一份薄薄的寂寞。在众鸟默默之中,“咕——咕——”,从哪里传来的几声鹧鹄呢?忽断、忽续、忽近、忽远,那缥缈的呜声,竟有些不可捉摸了。真的是鹧鹄么?在台湾很少听到鹧鹄呢! 鹧鹄该是鸟中的诗人,不,或者更是诗人的化身吧!就那缥缈的几声,便会把人拉回到一个古老的世界。“咕——咕——”,我回到了江南。“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咕——咕——” , 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是的,我知道这是梦,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到山上来,且闭起眼睛,不要再浏览风景,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鸟儿们用一百种声调在欢唱,仙乐飘飘,回荡在峰峦间,流淌在涧谷里。你不是从这美妙的清音中,已经听到自然的消息和人世的沧桑了么?那么,除了敞开自己的心灵,还要做些什么呢?

  还要做些什么呢?

  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 有删节)

1、第②~④段,作者从“朝来的阳光”写到“过午之后”,从不知名的鸟儿写到山雀,再写到鹧鸪,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说:“谁?面对着山雀子这么奢侈的自由、这么天真的喜乐能不怅然呢?”这里作者为什么会“怅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回忆江南时,情不自禁地写道,“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江畔的落日,更加苍凉了哪!”这组语句有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鸟儿的鸣声是世间最美的语言”?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一句“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如果改为“我想做一只山中的鸟”,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章主题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从“朝来”的鸟儿乱鸣,到“过午之后”的鸟儿静默,以时间为序,使文章思路清晰。

  ②由听山中鸟儿“最美的语言”的愉悦,到听山雀的感慨,到听鹧鸪鸣声引起思乡之情,由浅入深地展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意对即可)

2、触景生情,由山雀的自由和天真的喜乐联想到(对比)自己被桎梏套牢(或美好的时光流失太快)而怅然。

3、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思念的强烈和激越;表现了作者又忆江南的怀念和淡淡的惆怅心绪。

4、①鸟儿的鸣声清脆、缠绵、嘹亮;

  ②它永远叙述着动人的爱情;

  ③是自由、欢乐、天真的欢唱;

  ④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

  ⑤让人感受到自然和人世的沧桑。(意思相近即可)

5、改后的句子平淡;原句强调“在山中”,感清强烈倾向突出,追求山中的清纯,自由,美丽,更能表达作者对自由、至美的赞扬与向往。(意对即可)

选择题
问答题 案例分析题

材料一:中央连续下发的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既抓住了当时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材料二:我国政府未雨绸缪,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家庭农场等粮食规模化生产,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材料三:2014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总产量实现了罕见的“十一连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农业技术人员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转换机制,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和绩效工资,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

材料四:浙江安吉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发展竹林科技园,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阐明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