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看大海

丁 燕

①在见到大海之前,我见过大海的尸体——当海水蒸发完液体后,留下的固体黄沙。当我第一次将脚伸向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腹地时,整个人被烫得跳起来。那条新修的沙漠马路,从库尔勒至轮台,将这片浩瀚的黄蛋糕从中间切开,我们乘车,一直深入到沙漠的肚腩。这条崭新的黝黑之路与四周极不相称,它威严而笔直,平坦而僵硬,而四周,是游动的,不驯服的黄沙,它们堆砌起一个又一个沙包,在这个空间里,除了天和沙,没有一辆车,更不可能有一个行人……我们的车是这路中唯一的车,当我们下了车后,我们是天地间,唯一的人,我试图在沙粒上走一走,于是沙漠将烧烫的锅底端给了我。

②我尖叫起来,声音尖锐、急促,可在沙漠里,只需一秒钟,便被风声吞噬殆尽,什么都听不见,沙漠里只有一种声音,风沙的撕扯声:刺啦……刺啦……刺啦……无止境的刺啦……听久了这种声音,对它会生出依赖感,如果没有刺啦相伴,这个浩大空间里的死寂,将更骇人,刺啦……刺啦……显示着一种呼吸,一种运动,一种改变,我将手掌抚在那些沙粒上,沙漠深处的沙粒,和边缘的不同,边缘处会混合泥土、秸秆、牛羊的粪便、撕烂的塑料袋;而在深处,一粒沙就是一粒沙,没有混合物,干干净净的,它们从我的指尖滑下,像黄色的米粒。整个塔克拉玛干如金色麦田已收获了无数麦穗堆放在那里但它是尸体……是大海的尸体是大海上辈子的祖先。

③当海上丝绸之路还未开通之前,贯穿亚洲和欧洲的文明之路,是借沙漠打通的。陆路丝绸之路自长安出发到罗马,最惊险的地带,莫过于穿越沙漠,当唐僧骑着老马,走到新疆东部我的家乡哈密时,已焦渴难忍,放弃打马,任由它自己择路而走,老马凭借脑际地图,寻到一口泉,为唐僧解了困,他也因此在哈密停留讲法。他讲法的地方被当地人称为“台藏”,现为白杨河。我祖母从甘肃甘谷逃荒至新疆,就住在这个地方。我到达那里时,土堡里只剩下高大的残垣断壁,有些洞窟被牧羊人用烟熏过,珍贵的壁画,已被盗走。我父亲曾在深夜时走过白杨河的沟底,听到呼呼大风如厉鬼呻吟,吓得头发根倒立。那里河水已断流,但到了春天融雪时节,他说,河水能将一只小羊冲走。整个亚洲人和欧洲人的生活,以及,整个我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都和沙漠的气息紧密相连;在我心里,我早已自诩为:沙漠的女儿。

④但我并不了解大海。从深圳出发到惠州,路过大亚湾时,他们说:快看,大海……那里有一条弯曲的灰白线条。那就是海岸线?液体并不像我想的那么蓝,而是灰白色,呈烟雾状;但我从电视画面中获得的大海,是一块水晶面包,翻腾着葡萄酒般的汁液。而现在,在那片小小的烟雾上,点缀着几艘帆船,旁边是个大工厂,硕大的烟囱里冒着浓烟,那烟刚冒出来时是浓重的褐色,到了半空,慢慢散开,颜色便轻多了,再上升,整个天空都弥漫着从那烟囱释放出来的颗粒。工厂旁是农田,田里有绿色,农人正在种植庄稼,朋友告诉我:这里的一切,很快将不复存在,海,就要被填掉,一个精细化工基地,将在这里诞生。当我再次注目着那海岸线时,感觉绿色植物中的农人身量,那么细小,他们的移动那么缓慢,那周围的大工厂,以及正在冒烟的大烟囱,离他们的身躯那么近,而这片农田,看起来,像一块围裙上的补丁。

⑤我们决定去大梅沙看海,在接近大海的地方,迷了路,车钻进黄贝岭村,里面楼挨楼,人挤人,左弯右拐后,最终驶上黄贝路。我记住这条路,是因为它那么窄,两边的榕树树冠勾连在一起,树下道路两边密密麻麻停着车,将原本就逼仄的街道挤得只剩下一条小通道,两辆车勉强能相向而行。路过深圳动漫城时,一个蓝衣男子出现在视野中,右肩扛着个长木棍,插花般簇拥着糖葫芦,火红发亮的山楂果,耸立在他的肩头,他像是走在山区的小路上,像那些传说中的卖货郎。

(节选自《散文》2012年第7期,有删改)

小题1: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说明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谈谈文章以“看大海”为题的精妙之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评论者认为以“卖货郎”结尾意蕴深长,说说你对该评论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①把沙漠比喻为麦田,形象表现了沙漠“金色风景”的美丽动人。

②将“金色麦田”与“尸体”进行对比,突出“沧海沙漠”相互转换的意思,引人思考。

③省略号则表现作者内心的沙漠形象从美丽外表深入残酷本质的艰难过渡。

小题2:①(内容)丰富了“大海”的内涵,揭示沙漠和大海在“文明交流”方面的内在关联,进一步表明沙漠是“大海的祖先”。(或深化了“大海”的内涵,表明沙漠不仅仅是荒芜的风景,还是历史文化,也是现实生活,和我们密切相关,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②(结构)承上启下,上承“是大海上辈子的祖先”,说明沙漠和大海的“关系”,用“沙漠的女儿”下接“但我并不了解大海”,使从沙漠到大海的过渡显得自然平稳。(或为“看大海”再宕开一笔,为文章进一步蓄势,使叙述富有张力。)

小题3:①题为“看大海”,却一直没有看到大海,设置悬念,使文章产生了较强的吸引人读下去的艺术力量。

②文章看似没写看大海,但处处都在“看大海”,“沙漠”是“死去的海”,“大亚湾”是“行将消失的海”,“大梅沙”是“期待中的海”,“看大海”作为本文的驱动力量贯穿全篇,颇为巧妙。

小题4:①(内容)文章最后写真的要去“看大海”了,却又以“卖货郎”情景戛然而止,文尽而意味深远,能引发读者遐想“真正的大海”,使文章内容产生“想象大于现实”的艺术效果。

②(主旨)结尾“卖货郎”这一情景描写颇具象征意味,启发读者在当下繁华与传统生活景象的强烈反差中,反思当代文明的困境(或缅怀曾经的简单朴实生活)。

题目分析:

小题1: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的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要指出具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等;还要指出句子表达的特殊意义,如“从美丽外表到残酷本质的过渡”。

小题2: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结构的能力。这道题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等方面思考作答,需要指出具体的作用。

小题3: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这篇散文的独特之处就是题目为《看大海》,行文中却没有“看到大海”,这样就使悬念丛生,而所写的内容又与大海相关,安排颇有特色。

小题4: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这道题要求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要在读懂全篇散文的基础上,从文章内容、主旨表达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进行评价。

单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A1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