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项选择题 案例分析题

患儿男性,2岁,因“发热6小时,抽搐1次”来诊。患儿发热,微汗出,无恶寒,伴轻咳、鼻塞、流涕,并突然出现意识障碍、两目凝视、牙关紧闭、面色发绀、双手握拳、屈肘强直阵挛,双下肢伸直强硬,无呕吐及口吐白沫,无大小便失禁,家人急按人中穴,抽搐持续约3分钟后停止,继而有哭声,体温39.8℃。既往无类似病史,否认有肺结核等传染病史及食物、药物过敏史,家族史无特殊。查体:体温39.6℃,脉搏120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6/58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急性热病容,生长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无皮疹,黏膜无溃疡,咽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Ⅱ度红肿,心肺、腹部、神经系统检查未发现异常。舌红、苔薄白,指纹紫滞,浮显于气关。

应急处理后的中医辨证思路包括()

A.根据发病季节分析可能的致病因素

B.根据起病诱因等分析可能的致病因素

C.根据临床表现特点辨别表、里、虚、实

D.根据指纹及舌脉情况辨别表、里、虚、实

E.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辨别表、里、虚、实

F.注意有否兼夹证

答案

参考答案:A, B, C, D, F

单项选择题

人体血管内的血液昼夜奔流不息。然而一旦血管出现小破口,流出的血液便会在短时间内凝固(coagulation),以阻止更多的血液流出。这种神奇的保护机制涉及一大串连锁反应,已知参与其中的物质多达数十种。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________,层层递进,经过一系列级联和放大效应最终使得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正是由于后者的出现,液态的血液才慢慢转变为胶冻状并不再流动。参与凝血反应的因子多数为蛋白质,它们在肝脏合成、降解和失活,因而肝脏功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肝功能差的患者常常会出现皮下淤血。除此之外,肝脏合成某些凝血因子还少不了一种营养素的帮助——这就是维生素K。维生素K的促凝血作用是在1934年被一位名叫达姆(Henrik Carl Peter Dam)的丹麦科学家发现的。1929年,达姆在一项针对小鸡的实验中注意到了某种异常:当食物中长期缺乏脂类时,小鸡开始有自发出血的现象。达姆采集了 鸡的血液,发现鸡血的凝固时间大大延长了。这说明脂类食物中可能存在未知的促进血液凝固的物质。5年之后,达姆确认麻籽中富含这种止血物质,并将这种物质 命名为“凝血维生素”或维生素K。维生素K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的合成。作为谷氨酸γ羧化反应的辅因子,维生素K能够确保肝脏产生足 够的正常凝血因子,继而保证凝血反应正常进行。天然维生素K(K1和K2)不溶于水,因而需要从富含脂类的食物(如动物肝脏)中摄取。但是正常情况下人体 并不会缺乏维生素K,因为还有部分维生素K(K2)可经肠道细菌合成。维生素K的吸收依赖胆汁,因此当胆汁流动的管道(胆管)被结石或肿瘤阻塞时,患者常 常会发生维生素K缺乏,继而产生凝血障碍。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维生素K的合成能力不足,容易缺乏维生素K而产生出血症状。针对上述人群的出血, 补充维生素K会取得很好的止血效果。

下列有关“维生素K”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在人的肝脏合成

B.存在至今不足百年

C.血管破裂时起作用

D.保障凝血因子的合成

填空题